近日,云计算服务商UCloud优刻得获科创板IPO注册通过,这意味着其即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独立上市的公有云第一股。作为科创板备受关注的“明星公司”,即将进入发行期的UCloud优刻得,其估值问题备受投资者关注。
此前市场对于A股拟上市公司,通常采用“市盈率”的估值方式。根据UCloud优刻得2018年度及2019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的数据,结合此前媒体公开报道中的估值,其市盈率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倍。这在过去的A股市场堪称“特例”。
UCloud在其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中,也对发行市盈率偏高的问题做了提示:云计算行业具有先投入再盈利的特点,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具备较强的规模效应与平台效应。公司收入快速增长,处于成长期,适用企业价值倍数(EV/S)、市销率(P/S)等收入类的估值指标。如在发行时针对公司采取收入类指标进行估值,则本次发行存在发行市盈率偏高的可能性,未来可能存在股价下跌给新股投资者带来损失的风险。
那么,投资人应该如何看待UCloud优刻得的估值问题呢?
美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公司的估值
从科技板块更成熟的美国资本市场来看,“关注长期成长能力而非短期盈利能力”已经成为美国资本市场,对近年来科技创业尤其是B2B科技企业的高度共识。
2012年至今,在美国市场上,一批优质的B2B科技企业脱颖而出成功IPO:如人力资源管理SaaS企业Workday、客户服务SaaS企业Zendesk、日志分析平台企业Splunk、CDN及边缘安全厂商Cloudflare、视频会议软件公司Zoom、数据库公司MongoDB等。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就是营收规模持续增长、长期亏损或微盈利。因此,美国资本市场对B2B科技企业的估值,早已不是关注盈利指标(即市盈率),而是将营收放在核心位置(市销率)。
以Cloudflare为例,Cloudflare主打CDN服务,与Akamai、AWS、微软等巨头同场竞技,聚焦边缘安全实现了业务快速扩张。其IPO发行市值达到44亿美元,而上市前已经连续亏损3个财年。此时,市盈率显然不是一个有参考意义的估值指标;而从营收角度来看,其IPO市销率约为18.7倍,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于其营收持续增长的认可、对盈利能力的包容、以及对未来进一步成长的良好预期。
事实上,市盈率和市销率分别反映了截然不同的底层逻辑:市销率反映了一个公司营收规模的增长,其变化趋势与该公司的“成长性”强相关;而市盈率,则综合考虑了公司的销售成本、运营成本、其他成本等各种因素,反映了公司在“成熟期”的规模盈利能力。对于高度动态、高速成长、激烈竞争的科技创新行业,“成长性”应当是投资者首要关注的因素,因此市销率是美国资本市场,衡量很多新兴科技公司的估值指标。
重新审视估值标准的“成长性”
回到国内。在科创板推出之前,UCloud优刻得于2016年拆除VIE结构,变为纯内资的公司。如果要在国内A股上市,优刻得必须在竞争激烈的云计算市场,一方面,保持一定的规模和营收增长,以继续在市场中保持领先;另一方面,又必须满足当时国内A股上市3年盈利的政策门槛。
而科创板的五套上市标准,淡化了对企业利润的要求。除此之外,UCloud优刻得还利用科创板政策空间,首家设置了“特别表决权”,据优刻得招股书显示,本次发行前,季昕华等3人合计直接持有26.83%的股份,通过特别表决权设置持有64.71%的表决权。
对于UCloud优刻得来说,科创板的一系列政策创新,是重大的利好和机遇;释放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压力,预计公司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成长性”策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自主技术研发,扩大市场规模,加快成长速度,作为创业企业,在与BAT等巨头的同台较量中更加自信,以创新模式和产品实现突破和成长,为投资者带来长期价值。
科创板面向的科创企业部分未实现盈利,大部分企业其当下盈利能力未能体现其整体价值,传统的市盈率估值方法显然已经无法反映科创企业的内在价值。因此,以“成长性”来估值的市销率,对UCloud优刻得这样还在投入和快速成长期的公司,是更加合理的估值指标,反映了企业商业模式、科技投入的长期价值,以及被用户市场验证的成长速度。
科创板是科技企业的资本孵化器
UCloud优刻得此时获批上市,体现了科创板对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的新高度。不仅优刻得获得加速发展的助推器,还给众多的硬科技初创企业以及整个中国资本市场打下一针强心剂,呼唤更多的社会资本关注硬科技企业的成长,发挥科创板培育下一代伟大科技企业的资本孵化器作用。
我们乐于看见更多像UCloud优刻得这样中国本土的科技创业、创新企业,能在国家资本市场政策的支持下,极大释放创新能力,研发前沿硬科技,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为中国科技实力、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优化,贡献出新生代科创企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