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折叠屏/双屏笔记本产品在CES上集体亮相,但在其酷炫外表的背后,Windows系统却拖了后腿,甚至让联想不得不采用先预装Windows 10,后续再升级Windows 10X的策略。
折叠屏笔记本成为CES新潮流
2019年11月Surface Neo的发布就像是一个引子,将已经开始在智能手机中初露锋芒的折叠屏或双屏设计引入到PC领域。而在2020年1月份的CES上,多家厂商的折叠屏笔记本产品已经开始集体亮相。
英特尔对外展示了最新概念设备预览版,该设备采用一款外形可折叠的OLED显示器(研发代号:Horseshoe Bend)。对折使得尺寸与12英寸笔记本电脑相似,配有折叠式触控屏,展开后可逾17英寸,长宽比例为4:3。
联想ThinkPad X1 Fold折叠屏电脑具备一块可折叠的13.3英寸2K pOLED屏幕,长宽比为4:3,配有支架,扩展坞和可磁固定并无线充电的Bluetooth Mini Fold键盘,采用英特尔Lakefield酷睿处理器,支持5G,重量为999g,承诺提供11小时续航表现,支持快速充电,预计售价为2499美元。
戴尔也展示了折叠屏笔记本原型产品Concept Ori,搭载了一块13.4英寸P-OLED柔性屏。另一款原型产品Concept Duet则与Surface Neo设计类似,搭载两块13.3英寸屏幕,通过传统铰链链接,戴尔还专门设计了一些软件来改善在折叠屏上的使用体验。
此外,联想还推出一款多配备一块电子墨水屏的笔记本ThinkBook Plus,当笔记本合上盖子时,它外面的电子墨水屏还能当作笔记本使用,外部的电子墨水屏尺寸为10.8英寸,可显示日历时间、天气等信息,还可使用配备的手写笔来进行记录,并可同步到OneNote笔记,售价为1199美元起。
在CES上发布双屏类产品的还有华硕,14英寸的双屏ZenBook Duo,辅助的“ScreenPad Plus”显示屏为12.6英寸。
拖后腿的Windows 10X
然而,与折叠屏/双屏笔记本产品集中亮相相对应的却是Windows 10X的延后。例如联想在对于ThinkPad X1 Fold的操作系统选择上就不得不采用刚开始上市的时候搭载Windows 10系统,随后再通过更新升级至Windows 10X系统。原因就在于目前Windows 10X仍不成熟,微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打磨。
而Windows 10X系统恰恰是专门为折叠屏/双屏笔记本专门打造的操作系统,该系统亮相于微软发布双屏设备Surface Neo时,据称为一块款为折叠屏笔记本Surface Neo打造的全新操作系统,为了适配全新的折叠屏幕,很多地方都与Windows 10有着完全不同的设计。
通过CES中展示的ThinkPad X1 Fold中采用Windows 10X界面也可以发现,该系统专门针对折叠屏/双屏设备进行了优化。最为明显的便是取消了“开始菜单”概念,而是变为与手机操作系统更为相像的Launcher启动器,能够看到全部应用及近期使用的文件;通知中心的大量元算的面积也更大,更利于触控;任务栏也与macOS、Chrome OS系统更加接近,可被居中显示在底部。
而在应用的兼容性上,作为一款更加轻量化的Windows系统却并没有进行任何限制,可允许用户运行任何应用程序,包括Web应用程序、UWP及Win 32应用程序。同时,还会对在运行Win 32应用程序时进行更好资源调用控制,从而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除了双屏与触摸,可能还需要更多
实际上,Windows系统除了对双屏的支持,以及对触摸操作的优化外,可能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特性。例如,在本次CES上联想已经率先发布了首款支持5G的笔记本产品,面对于未来多种多样的如Wi-Fi 6、蓝牙等连接需求,能否像手机一样实现双加速,或当某一种连接出现问题时替换为另一种连接方式。
此外,笔记本电脑的AI需求已经被英特尔、高通提上了议事日程。英特尔的雅典娜计划目标规范1.0中专门提到了自适应智能,为深度学习加速的笔记本电脑大规模引入人工智能加速。高通也同样认为PC可以展现AI的潜能,上个月发布的骁龙7c的人工智能引擎AI Engine的运算性能也可达到每秒超5万亿次,骁龙8c中的AI Engine运算性能更是可达到每秒6万亿次。
然而,AI应用开发目前在PC操作系统层面却相对匮乏,发挥这样的AI能力同样需要在操作系统上的跟进,从而让笔记本也能像手机一样具备更强的AI能力,例如实现对于用户使用习惯的判定,成为用户的贴心助手,同时让设备更加省电等功能。
应用生态同样也是目前Windows下的短板,尽管PC拥有大量的生产力工具,以及娱乐游戏。但是,这些应用仍然基于传统的鼠标操作方式来进行设计,真正能够满足触屏用户需求的产品并不多见。毕竟折叠屏/双屏产品对于触屏操作的要求更加强烈,能否在正式推出后出现专门优化的第三方应用也同样决定着产品最终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