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制造论坛”于2020年1月11日在佛山市举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出席并演讲。
谈及5G时,李毅中表示,我国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从2G发展到5G,速度很快,大大提高了信息产业的水平,也提高了互联网的服务能力。“如今我们在5G的专利、标准、评估许可、网络部署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5G的专利数占了全球的30.3%,因此我们现在底气比较足,特朗普封锁我们,但你也绕不过中国所掌握的5G专利的30%”。
李毅中强调,5G商用已经开始,首先是要做好5G的产业化,其中有两项工作,一项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引进。“全国要建600万个基站,现在4G的基站是550万,我们建600万不是把550万个4G基站废除,而是在550万个的基础上改造更新新建,大概要花1.2-1.5万亿,要用7年的时间”。第二项工作是开发5G的智能终端,最典型的5G手机。“现在十几款都上市了,今年会有更多、更便宜,性能会更好”。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毅中:尊敬的朱市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首先祝贺论坛的成功举办。
刚才朱市长介绍了佛山市的工业和数字化转型的成绩,有一个数字大家要记住,一个是佛山的GDP超过了一万亿。再一个,佛山的工业我算了一下,占GDP的比例是55.1%,全国是33.9%,广州是28%,这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就工业增加值来说在,全国地级市以上(含直辖市)排第六,更了不起。我们也祝愿佛山市在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特别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论坛让我就数字化促进工业转型做个发言,我想从数字经济说起,准备了三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发展数字经济是世界潮流、国家战略,要统筹谋划、积极推进
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了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大意义。201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号召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开发利用数据资源。学习总书记的指示,我体会到发展数字经济既是全球的发展趋势,更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必须把握机遇、统筹推进。
发展数字经济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推进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尤其是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加强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路径是什么呢?就是抓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从而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自主创新,矢志不移地开展科技攻关,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方式是什么呢?不同层面要各负其责,国家来说要加强规划指导,行业要制订具体的方案细则,地方要结合实际,落实推进。尤其是企业,我们是市场主体,应该优势互补,协同推进。
数字中国在这几年起步还是不错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是在商贸、物流、交通、金融、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效果,比如电子商务、智能物流、车联网、支付宝等等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同时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着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大家问什么叫数字经济?确实没有一个很全面的定义,我的理解就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迅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它是数字经济的技术装备保障。另外一部分就是把信息技术用在我们工业制造业以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是它增加的那部分。和前面的信息产业合起来叫做数字经济。这个看法不一定正确,大家来讨论。
我认为数字经济不是划分行业的标准,而是新时代新经济一个明显的特征,比如绿色经济,你也不能说这个行业是绿色的,那个行业不是绿色的,它是新经济的特征。因此要引出一个概念,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将使我们更多领域、更多行业信息化的程度逐渐提高。
发展数字经济,业内总结了两句话,叫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总书记也很赞赏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呢?“数字产业化”我认为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把3G、4G、5G技术产业化,使电信产业飞速发展,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是我们的手段,这个手段使“产业数字化”,所有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所以这两句话本末不要倒置。
海量数据中蕴藏着规律和逻辑,但关键要挖掘、整理、分析、科学应用。大数据首先要与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结合,并使用相应的智能终端,形成数据库、计算中心等为载体的数据产业,继而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实际应用,才能创造价值,资源才能变成财富。数据是资源,但你没有挖掘,没有开发,它不是财富。
我国十几年的时间,从2G到5G,发展很快,大大提高了信息产业的水平,也提高了互联网的服务能力。如今我们在5G、专利、标准、评估许可、网络部署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5G的专利数占了全球的30.3%,因此我们现在底气比较足,特朗普封锁我们,但你也绕不过中国所掌握的5G专利的30%。
5G商用已经开始了,首先是要做5G的产业化,5G的产业化有两项工作,一项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引进,就是全国要建600万个基站,现在4G的基站是550万,我们建600万不是把550万个4G基站废除,而是在550万个的基础上改造更新新建,大概要花1.2-1.5万亿,要用7年的时间。大家问我,你这一说不是很遥远的事吗?不是的,去年半年我们搞了18万个,刚才听朱市长讲佛山已经搞了2000多个了。今年要加大投入,要在全国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城区先覆盖,虽然要7年,但近一两年是个高峰。第二件事就是5G的智能终端,最典型的5G手机,现在十几款都上市了,今年会有更多、更便宜,性能会更好。
5G的产业化上去了,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把5G产业化以后为世界经济,尤其是工业制造业应用服务,要制定方案,开展应用的试点,推广5G+工业互联网。刚才朱市长讲佛山是第一批5G+工业互联网的示范区,这个很好。协同开发应用场景,取得经验以后逐步推广。
二、数字经济重点难点在数字工业,我们要从企业做起。
我国工业部门门类齐全、体量巨大、技术复杂,工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比较难的。对我们企业来讲,怎么数字化转型呢?我认为要抓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要构建企业的工业互联网,一件是打造自己的智能制造。先说我们自己的工业互联网怎么建立呢?内网、外网,内网就是用物联网把你工厂里面的单元和控制系统、信息系统连成一体,形成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的网络。外网就是企业要和你的供应商、销售商、出资人,特别是你的顾客用户要互联互通,所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内网和外网。
第二个是企业要打造自己的智能制造,这个就是要从生产线、车间、工厂到整个企业要有步骤,有分层次地去搞。首先是自动化,如果没有自动化谈不上数字化,在自动化的基础之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分台阶逐步实现。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要补短板、强弱项,搞好技术改造,防止千企一遇一拥而上。
我们要培育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制造业,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服务,大企业有人力,中小企业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资历,怎么办呢?那就是企业上云,刚才朱市长讲了几个佛山市鼓励企业上云给予奖补政策,非常好。
企业上云以后有云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一个是传递信息,第二是提供数字化管理,第三是合作开发应用场景,第四编制企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平台的构建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信息技术企业发展而来的,除了BAT超大型的互联网企业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外,较多的是针对某几个制造行业更具先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比如浙江中控,浙江中控的专家来了,我前年去过,他们的特点是流程制造业,为流程制造业服务。
刚才我听说全国新建7个大型深化企业,有6个中标了,浙江中控拿走了,搞得很好。再比如深圳的华龙讯达,跟腾讯合作,面向基建行业和汽车行业,这是一类,由互联网企业形成的平台。另一类是制造业企业自己形成的,他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比较成功,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成行业社会的平台,比如航天科技的航天云网、海尔的COSMO、红领的模范工厂、三一重工的数根互联,还有沈鼓设备的云医院,就是为企业服务的。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现在还在初级阶段,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刚刚兴起,现在还存在不少问题。从产业的组织来看,业界对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和构架认识不尽统一,力量分散,各类平台水平重复。从技术层面上,我们现在工业互联网所采用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通讯协议、高端工业软件这些“命门”还掌握在别人手里,制约了平台之间的兼容转化和设备的互联互通,很多接口不一样,是封闭的。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工业互联网关键软硬件系统攻关,比如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控制安全系统,加快制订相关的标准规范,比如基础共性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等等。开展工业互联网实施路径研究,全国这么大,全国的工业互联网怎么建?这个恐怕要研究,明确企业、行业、区域一直到全国工业互联网工程怎么搞,而且要借鉴国外的方法,我建议多用市场化的方法,少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来建立全国的工业互联网。过程朱市长提了四条建议,我听了以后我都赞成。
第三个问题,提升工业技术能力,是数字化的基石和前提。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有两句话: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什么是工业基础能力呢?《中国制造2025》提出“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依靠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紧密相连,组成了工业技术能力。恕我直言,现在都谈5G,但很少谈“四基”,这是不对的,所以希望这些基础要高度重视。
四基怎么形成工业基础能力呢?一个是众多的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组合成整机,一个企业相关物理单元组成了生产线,所以没有零部件和元器件,就没有整机,就没有生产线。
第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变化形成了工艺技术路线,不管什么行业三大变化,而基础工艺路线是先进的,你才有先进的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无论是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化工材料,材料是所有工业制品的母体。
第四,产业技术基础包括了试验设施、质量检测认证、计量标准的核检传递、本质安全保障以及各类技术信息输入平台,这都是技术创新必要的手段。为什么“四基”成为基础能力呢?我理解是这么个关系。
要大力加强工业基础能力,要看到国家的四基还是不强的,不能说我们四基很强,不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核心基础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有些行业的工业设备还是比较落后的。第二个问题是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材料自给率只有1/3,70%要进口,最典型的芯片、集成电路,前年进口集成电路花了多少钱?3200亿美金,进口原油才花2350亿,进口芯片就要花3200亿美金。第三个问题是产业技术基础支撑的能力薄弱,刚才讲的试验、计量、质量、安全、信息服务都还比较弱。
四基不强就难以实现智能制造,四基不强怎么谈精准制造、智能制造?也难以提升工业的供给能力,尤其我国行业、地区、企业情况各异,水平参差不齐。德国、美国还比较齐整,3.0、4.0,我们国家1.0、2.0、3.0、4.0都有,有的连1.0都不到,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对于很多企业来讲还不到谋求智能化的阶段,要从四基做起,补欠帐,补历史的欠帐,先把基建化、电器化、自动化不上,补欠帐,强基础。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也要扎实做好“四基”。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在管理层面的基础能力,中国制作2025的“四基”从物的方面。我们从人的方面,是基础工作、基层建设和员工的基本素质。
要积极开展创建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的“小巨人”行动。德国、日本的经验,以及我们自己的探索,都证明提升“四基”有效的措施。像德国的隐形冠军搞得狠好。我们国家从2016年开始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向社会发布了4批,一共514家,其中占比开始是53.9%,去年提到65.3%,搞得不错,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尤其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他们的共同点,一个是专注执着,长期专注核心产品,不为市场的诱惑而动摇,坚守主业、潜心研制、追求卓越。
二是创新驱动,这些单项军企业平均拥有有效404项,去年年底公布的第四批更加聚焦新兴产业,有14项“卡脖子”的关键材料取得了突破。
三是质量为先,精准制造、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的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环保适应性和寿命周期的时间在全行业领先,甚至是国际领先。
四是扩展市场,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全球排行前三名。
如果我们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成长为专精特新的“小巨人”,继而达到单项冠军的水平,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就会大大地提升,也只有夯实了工业基础能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才能顺利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才能成为可能。
耽误大家的时间,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