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百度所有的增长都离不开技术,技术是百度的“底色”和核心竞争力。但是,科技越发达,就越不能忘记用技术造福社会。自千禧年第一天成立到如今,百度已经20周岁了。20年来,百度一直秉承着“科技为更好”的理念,将技术作为百度公益的核心和加速器。
作为国内最早投身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百度钻研AI并进行产业落地的同时,在公益领域也同样积极尝试布局AI技术。2016年底,基于人脸识别和大数据技术,百度推出了AI公益服务——“百度AI寻人”平台。
百度AI寻人自上线以来,用户在平台上发起的照片对比已近40万次,成功帮助超过10000个家庭团聚。从20年前的报案、登报、查询失踪人口档案、电视寻亲,到这10年的打拐微信群、DNA寻亲,再到如今的信息流推送、AI人脸识别寻亲,随着技术的进步,寻人效率也极大提高。百度AI寻人已累计帮助超过万名走失者与亲人团聚,而且这一数字,每天都在上升。
在走失人员中,寻找儿童的难度最大,很多孩子在走失的时候只有几岁,失踪多年后,容貌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而百度AI人脸识别技术拥有“跨年龄识别”的能力,可以辨别不同年龄段的照片,即使是一张童年的照片也可以寻找到相似度高的成年人照片。在2019年寻亲成功的刘洪江,就是通过这种技术成功匹配到了自己四岁时的照片,继而找到亲生父母的。
(被拐20年后与家人团圆的刘洪江)
1999年,4岁的刘洪江在老家贵阳被人拐走,父母艰难寻亲20年却一无所获。2012年,父母成功将自己的信息及DNA上传到了“宝贝回家”寻亲网的资料库中,2019年,刘洪江的信息也上传到了资料库中。通过百度AI寻人技术,AI迅速在众多的资料中筛选出了位于福建的“吴俊发”。吴俊发的照片与刘洪江幼年时的照片和刘洪江父亲的照片相似度都很高。在志愿者的进一步了解和DNA比对之下,最终确认吴俊发就是20年前被拐的刘洪江!这个破碎了20年的家庭终于重新团聚。
除了幼年被拐丢失外,还有部分人由于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在成年后不慎走失,这类人虽然在面容上变化不大,但受限于交流障碍,寻亲之路同样艰难。
(患有精神疾病的张军宏和父母)
2016年,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的张军宏在父母带其到北京治病期间走失,幸运的是,这一年百度AI寻人平台上线,人脸识别技术接入了民政部的全国救助寻亲网。志愿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张家父母的寻子信息,便将张军宏的照片放到“百度AI寻人”平台上进行比对,从上传照片到比对成功,一共只用了4天时间,张军宏从北京昌平救助站成功回到了陕西老家父母身边。
(朱诚市人脸识别对比)
在一些特殊场景中,AI人脸识别甚至成为不可替代的寻亲工具。安徽阜阳市聋哑人朱城市2016年10月因为大雾迷路回不了家,加上聋哑、不识字等交流障碍,朱城市几乎无法主动寻亲,其家人一直在离家五六十里路的范围内找他,没想到流浪了6个月后,朱城市已经到了山东菏泽,随后在救助站采集身份信息。2017年10月,朱城市的家人开始在网上寻亲,志愿者看到后通过百度AI寻人平台找到了朱城市。历经1年,朱城市终于和家人团聚了。
(小度人工智能音箱入驻盲人按摩店)
用人脸识别技术提升寻人效率,只是百度AI赋能公益的一部分。去年5月份,百度AI助盲行动正式启动,用语音识别技术帮助盲人,分阶段对盲人按摩店进行AI试点改造,通过小度人工智能音箱,盲人师傅们无需动手就可语音控制室内空调温度、灯具开关和闹钟等。人工智能音箱还可以帮助盲人按摩店为客人结账,极大地改善了盲人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同时,百度还面向全国上千个盲人家庭捐赠小度人工智能音箱,并与西藏、陕西等省份盲童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合作,设立百度“AI图书馆”、“AI宿舍”,通过人工智能的力量为视障儿童营造更加便利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百度小桔灯“一堂安全课”)
除了使用AI技术提升公益效率,百度也一直致力于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搭建更美好的未来。百度“小桔灯”自2006年成立以来,跨越了28个省市自治区,走过了近千所学校,“温暖图书室”、“爱心图书馆”遍布全国各地,为30多万偏远地区儿童提供了平等学习的机会。
从小桔灯公益行动,到AI寻人、AI助盲,百度公益步履不停,始终期望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国公益机构赋能,推动我国公益生态的平台化、数据化、人工智能化发展,撬动社会正能量文化。
2020年,百度迎来弱冠之年。过去的20年,百度发生了许多变化,未来,技术依然是百度发展的基础。同时,属于百度公益3.0时代的“人工智能+公益”模式也刚刚起步,百度将会运用包括AI核心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拓宽公益范围、提升公益效率,为社会发展贡献百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