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微播易:品牌营销,如何打赢这场战疫?

   时间:2020-02-06 15:14:42 来源:ups科技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春节放假前,很多企业和个人都许下了宏大的愿望,到了今天,大概只剩"活着"了...

在新型冠状病毒"突袭"的近20天里,关乎"生"与"死"的不止个人的生命,还有疫情影响下的中国消费市场和品牌。

(图片来源:B站自媒体-熙攘的商场已无人)

1不敢出声,营销做不做?

虽然总有"利好"的行业,但现实情况是:线下没人、物流受限、用户要求苛刻,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大灾之下,品牌"发声"很谨慎。

营销的本质,是达到产品价值与用户需求的链接,不仅是当下的利益,更包括长远的品牌印象,当用户有了需求的时候,他会选择你的品牌。

微播易认为:人可以宅,人的需求宅不了。合适的产品,在这个期间应该结合用户需求和疫情限制人流动的特点,动起来:

用户有时间听我说话;

用户"宅"时不知道干啥;

用户对"宅"外需求旺盛。

艾瑞在2003年发布的《"非典"时期网络广告投放报告》中表示,4-5月疫情之间,网络广告主的数量仍然呈现良性的增加趋势。

(艾瑞2003年《"非典"时期网络广告投放报告》)

当下,尤其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的战争中,普罗大众需要正常的吃喝拉撒,企业也需要活下去。

所以品牌营销必定要做,既需要用好的产品、服务解决他们的生活诉求,又要保证自己的企业员工不被疫情"拖下水"。

2疫情之中,谁更应该做营销?

企业需要做品牌营销,尤其是用户刚需的领域,我们把品牌大抵分为两类:疫中高需与疫后高需

微播易分析:相比与2003年非典疫情,消费市场最大的变化,在于线上场景的开阔与无界,疫中高需,就主要集中在了线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宅"经济。

基础生活类如食品、日化、母婴等行业的品牌,是"宅"中刚需;

在线类产品如健身、娱乐、游戏等等行业的品牌,是"宅"时必备。

如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大健康等互联网行业品牌,也是"宅"中可预计的高需。

而对于疫后,被憋到崩的用户们,一定是飞奔向线下经营场所:

本地生活如餐饮、影院等娱乐行业品牌,作为疫情中创伤最大的品牌,也成了疫后用户需求最大的品牌。

美妆、服饰等行业的品牌,随着物流的开放,也将迎来一波新的增长。

无论是满足生活的品牌还是未来将要翻盘的品牌,都可以在用户注意力最集中的阶段,进行"蓄水",以备未来的高增。

3最后,疫情之下,营销到底怎么做?

疫情中的品牌营销,微播易建议从内容与渠道两个方面入手。

就内容而言:

最普遍的内容形式:创造海报情感拉动;捐款捐物。但无论哪种形式,核心在于如何体现企业的产品价值与品牌本身的责任感。最好的品牌营销,还是要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疫情期间,看见"人"就害怕,美团等外卖APP就势推出"无接触外卖",例如联合深圳福田区多本地品牌,拯救线下无人的死局。

被"困"家中容易胖?此前在社交媒体平台被"带"火的国产新晋品牌王饱饱,根据"宅"属性,更新疫情期间宣传语,并公开表示捐赠信息。

无法线下听课?快手联合各大互联网教育品牌,为需学习人员提供线上免费公开课,参与的品牌大受褒奖,收割用户;

开工怎么更好的线上工作?协同办公类软件如"石墨"、"腾讯"办公软件等在疫情中免费开放使用,极大程度提升用户好感。

再比西贝带着"安心卡"喜提央视报道,海底捞在线教你做面,完美日记开放主题游戏等,只要挨过疫情的寒冬,他们定是用户的第一选择。

就渠道而言:

最重要的是帮企业更精准的找到目标受众,疫情之中,线下失效,手机成为连接用户最有效的场景。

短视频的爆火是共识,活跃度高也毋庸置疑。根据2月移动应用增长数据显示:从全网看,快手、抖音、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媒体平台,是移动应用中增长势头最为迅猛的;拼多多、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也均在榜上有名。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用户在用"长长的假期"逛网店、刷短视频,优质的短视频内容、淘宝产品的直播及直播回放展示更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在短视频领域的发力,将更有利于疫情过后的增量爆发。

微播易能够做的,是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持续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更专业的营销指南,通过短视频精准大数据投放,帮助品牌主匹配合适自身品牌、懂营销的自媒体。

突发的情况会影响用户对品牌的关注,但是很难影响用户的长线需求。意外总会突然到来,这是对品牌应急处理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共同的考验。

品牌营销,首先是一种自救,与其闷声"饿死",倒不如先择机择时先打破"失声"僵局。

2020,我们一起,活下去、站起来。

微播易,短视频大数据精准投放平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