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能转型无压力,MAXHUB会议平板如何更好与企业“合体”?

   时间:2020-06-24 18:19:40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面对智能办公转型刚需,不少企业都在思考:新办公工具的引入是否会改变员工已有的办公习惯?针对企业已经建立起的专业办公系统,如何能够继续发挥其协同价值?其实,目前这些问题已经迎刃而解。近日,国内会议平板头部品牌MAXHUB以新品V5系列展示了其软硬件一体化的实力,同时也通过联合业内优秀合作伙伴再次释放其头部思维,展现了其强大的开放兼容优势,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加足马力。

适配原有办公系统,MAXHUB受企业用户青睐

为了满足企业自身个性化的办公要求,当下,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办公体系。新的应用系统的加入,学习、调试和试错的成本总是在不断地挤压着企业的效率空间。而MAXHUB可在企业原有办公系统的技术支持下实现办公模式更好地兼容,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https://qqadapt.qpic.cn/txdocpic/0/928433cc37882a85015b692fd9af308f/0?_type=png&w=590&h=283

平安集团作为世界500强金融科技巨头,拥有170万员工和8000多个职场,其对于远程会议的需求大且严苛,而基于MAXHUB强大的兼容性,平安集团可灵活将MAXHUB 与公司原来的视频会议系统相结合,实现语音、视频和书写画面同步共享,让远程协作更智能、便捷、高效。无独有偶,腾讯集团也是MAXHUB兼容开放平台的受益者。在腾讯全球新总部滨海大厦里,MAXHUB成为了其每间会议室的标配,除了因为MAXHUB薄且简的外观符合腾讯基因的审美标准,更重要的是,腾讯可以将MAXHUB“扫码带走”的功能和原有腾讯云办公系统进行打通,使得会议成果能够随着一个扫码的动作即刻保存到腾讯云中,实现高效协同和会议资产的有效沉淀。

迎合员工使用习惯,MAXHUB成“万能”公式

对于企业主而言,或许初识MAXHUB是因其“工具化”的属性,而MAXHUB为企业主带来的却远不仅仅是一款会议工具。随着企业办公数字化升级的需求急速提升,MAXHUB以其自身作为载体,实现对于市场上大多数办公软件的兼容,让企业员工在会议平板使用中更加得心应手。再加上高精度的触控感应、书写时可漫游、拖曳、手动擦除等人性化交互方式,让使用会议平板像使用智能手机般简单便捷。

https://qqadapt.qpic.cn/txdocpic/0/bf0e738ab94afd3d8abe6f231bfa25ed/0?_type=png&w=609&h=403

比如MAXHUB新品V5系列可搭载定制的Windows和Android系统,可运行在此系统安装的所有exe和apk应用程序。对于员工而言,熟悉的系统以及办公软件能够极大降低学习成本,提高使用效率。比如在远程会议时,MAXHUB新品V5可支持MindLinker、钉钉、小鱼易连、宝利通等市场上大多数视频会议软件,并且在MAXHUB的网络以及硬件技术的加持下,可为视频会议创造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感受。

https://qqadapt.qpic.cn/txdocpic/0/52800d4416993c56a87d0b848d4b359c/0?_type=png&w=1123&h=531

不止于兼容,围绕“X+计划”整合优质资源

MAXHUB作为国内会议平板领域的头部品牌,其兼容优势不仅在于软硬件上。借助“X+计划”,MAXHUB进一步将办公领域上下游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链接更多合作伙伴,为企业主整合更多的优质资源。比如金山办公、兆芯、统信软件、迈聆科技等具备高效办公软件、硬核处理器、流畅操作系统、多模态互动能力的伙伴在MAXHUB“X+计划”的协助下,将软件优势植入到MAXHUB产品中,不仅拓展了自家产品的办公市场,而且也为MAXHUB用户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会议体验。

https://qqadapt.qpic.cn/txdocpic/0/a4fd08c8055415eb6ddd2b7b34197856/0?_type=jpeg&w=1124&h=665

MAXHUB通过软硬件一体化以及优质资源的再度整合,赋予会议办公智能化升级的能力,真正打造了“未来协同办公数字化零成本”现实路径。这意味着,MAXHUB不仅仅是一款工具,而是未来数字化办公场景的入口。目前,MAXHUB更将企业数字化零成本进一步贯彻,只需登录MAXHUB官网即可填报信息申请30天新品免费试用,助力企业高效会议办公。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