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转动科技的引“擎” 博泰车联网荣获双料成功设计大奖

   时间:2020-06-29 09:13:11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把最感性的复杂留给设计师,把最复杂的理性留给工程师,把最简单的体验留给用户。”

——博泰车联网UE架构师

每一个博泰车联网设计人都在恪守这样的流程,将基于行业分析、用户分析、竞品分析与定位的深入思考而得出的洞察,结合设计风格、设计语言、信息架构、交互架构、数据架构及原型设计的探索,在这两者结合后细化不同设计细节、工程细节与基本原则,进而开展不同的详细设计规划、制定与设计工程的实施,这是博泰车联网的设计流程,也是每一个博泰车联网设计师铭记于心的“设计路径”。

图片1.png

近日,2020年度成功设计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博泰·东风AX7智能车机项目、博泰·新宝骏随身车联网双双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斩获成功设计大奖——出行方式类奖项。

图片2.png

成功设计奖,建立于2006年,作为中国首个本土发起的国际设计奖项,成功设计大赛坚守彰显设计价值,通过表彰代表未来趋势的成功设计,积极推动设计行业的中外交流及行业共融。14年来,成功设计大赛一直坚持将设计在商业和社会中带来的价值作为首要评判标准,而不是设计的美观与否。

何谓成功设计?一见倾心的颜值,大有乾坤的内涵,人性实用的功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Windlink人工智能车机系统——智慧出行好帮手

2018年4月博泰联合东风打造的WindLink3.0人工智能车机系统,不仅具有极高硬件配置、极简UI体验、极致AI语音、极致应用生态的四 “极”特色,还可以实现自我学习、能听得懂人类复杂语言、全场景生态并可以不断成长、无需下载App即可实现全功能应用等优势。它会倾听、会思考,让我们与汽车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简单,有趣,也让我们的汽车变成一个有生命,有情感的伙伴。WindLink语音可秒级响应,高达97%以上识别准确率;38项语音车控指令和7大情景模式,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便捷交互需求。

微信图片_20200629085243.png

2019年9月9日WindLink4.0智慧座舱的发布,开启风神品牌智慧出行新时代.,搭载Windlink4.0智慧座舱的风神奕炫,拥有多维视效的三屏联动设计,提供智能卡片式UI、主题壁纸、品牌卡片、智能场景模式等个性化的交互服务,为用户打造独一无二的交互空间。UI交互界面方面,采用了智能卡片式UI设计,所见即所得,交互极其人性化;智能场景定制,所到之处自动融入当地场景与服务,实现了场景即主页,场景即服务。

图片4.png

将智能汽车装进口袋——博泰新宝骏随身车联网

此次获奖的另一款产品是上海博泰携手新宝骏开发的随身车联网。

擎Mobile随身车联网是史上最快的车联网,将智能汽车装入用户的口袋,并将智能手机能力深嵌入汽车,让车联网硬件永远最新。用户只要摇一摇手机就能打开车门,和传统钥匙说再见。这是第一次将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完全打通,利用手机的计算能力,包括AI芯片、结合车内和车外的全场景,把用户与车的连接时间从2小时扩展到24小时,即刻迭代,永远在线。这是史上速度最快的车联网,将智能汽车装入用户的口袋,并将智能手机能力深嵌入汽车,让车联网硬件永远最新。

擎Mobile产品已经搭载在新宝骏全系产品上,同时,我们在开发 3.0版本,人工智能AI、擎PAY支付平台、未来增加其他服务功能。让用户整个车联网生活从2小时到24小时,形成随身即服务。5G到来会带来更加颠覆性的交互,会以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核心,牵动自然语音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手势交互技术,形成更加极致的未来的交互。

图片5.png

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引领设计潮流

博泰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目前最具创新力的车联网企业,博泰所代表的车联网领域正在经历快速的发展进化,秉承“极质品质”、“极致体验”和“极智交互”的理念,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目前中国汽车客户占有率高、团队创新能力强的车联网企业。

博泰车联网致力于将最先进的技术与最美感的艺术完美糅合,将品味发挥创造性,将科技运用创造性,优良品质,创新性体验,智能化交互,是博泰车联网设计原则。基于用户的洞察与车联网多年的经验整合成创新性用户体验的产品及服务,是博泰车联网与行业的最大区别,也是我们三个I的核心,Intelligent、Integration、Innovation。

图片6.png

本次获奖既是对中国汽车行业设计水平突飞猛进的巨大认可,也是对博泰车联网设计团队的积极肯定。面对未来,博泰车联网将再接再厉,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围绕用户智能移动出行为中心,引领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潮流,为用户带来更高品质、更有温度的产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