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半年涨粉50万,百万人点赞,科普作者如何“玩”出千万爆款

   时间:2020-06-30 09:35:36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家用路由器会不会辐射致癌?三文鱼还能吃吗?口罩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这些围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背后都有着严肃的科学背景和产业发展史,也是近期科普的热门选题。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科普创作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热情、技巧和对客观世界的爱。

      5G?看他就够了

      1988年,一位名叫张弛的石家庄青年,报考了通信专业。从此,一入这行就是30多年。

      如今,他有一个更为人知的名字——奥卡姆剃刀。虽然因名字时有困扰,但背后透露着奥卡姆剃刀科普的初衷,"它指的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要像一把尖利的剃刀,把假设、想象都剔除掉,尽可能还原事实。"

      21世纪初,各类媒体上仍然充斥着各种水变油、地震预测法的假报道。面对这种现象,时任教授的奥卡姆剃刀非常忧心,开始尝试做一些科普。但三尺讲台的影响范围毕竟有限,2005年,他迈出了互联网科普的第一步,在新华网科技论坛和中国通信网C114上写科普连载。

      但很快,奥卡姆剃刀遇到一些困难。专业知识的单方面输出,网民很难听懂。在期刊上能用一个术语就能解释清楚,放在网上,受众面广且受教育程度不一,需要更加平实化的语言和大量知识介绍。"不是给同行读的,是给公众科普的,这才是正确的思维。"

      现在,奥卡姆剃刀每次创作完,首先给读初中的儿子看,儿子懂了,自己的科普也写得差不多了。

      2015年,他入驻头条,开始了互联网科普的第二阶段。如今,5G概念成为了通信行业的热门话题,被粉丝称作"5G教科书"的奥卡姆剃刀,也自然不会错过。

      比如在惊讶于5G未来应用的同时,"4G网速是不是下降了?"成为人们更为关心的现实问题。

      奥卡姆也就这个问题在头条做了科普,"4G网速确实降低了,但并非是运营商的问题,而是源于4G不限流量业务。"

      为了更便于网友理解,奥卡姆把不限流的4G套餐比作过去的大杂院:每户交固定的水费后敞开用水,然后水管子整天开着,资源也就浪费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内容创作开始从图文向视频化转型,原本以图文创作为主要形式的奥卡姆剃刀,也进行了一些视频化尝试。

      于是,《奥侃》出现了。奥卡姆剃刀把它定义为"5G脱口秀",让人更懂5G,全面认知才能识别谣言。

      "视频化是必然趋势,它是一种轻松舒适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又能让人们达到深度理解"。

      从"在家办公,欧美网络瘫痪"反观世界电信基建,成了第一个百万小爆款。看了视频的粉丝们,对国家的通信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奥侃》也让奥卡姆剃刀看到了创作的另一番生机。

      对于奥卡姆来说,视频创作是全新的创作探索,牵扯的环节也比自己写科普图文多了许多。但通信专业是他的老本行,从5G本身的技术讲到芯片科技、区块链应用等等,奥卡姆还是能在镜头前如数家珍。

      工科博士的科普梦

      和成名多年的奥卡姆剃刀不同,直到去年国庆,@三一博士 都还在盼望着自己的科普视频播放破万。

      三一博士毕业于哈工大,现在是长安大学的一名讲师,在工程建设、工程制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十分过硬。问及为什么要做大众科普时,三一博士坦言,"网上科普质量参差不齐,比如对核心工业领域的评价,中国制造不是落后欧美日几十年,就是已经弯道超车成功,评论极端化严重。"

      纠偏认知,成了博士开始创作科普的初心。

      但在创作早期,三一博士也走过不少弯路。比如尝试过穿女装做娱乐化科普,但效果并未达预期,这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

      是金子总会发光。去年10月份,三一博士制作了一期严肃的军工类科普,详解新问世的东风-17弹道导弹。视频一下就爆火了,播放量飙升到60多万,更多人注意到,有位三一博士在头条做基建科普。

      经过这一次爆款,三一博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线:把科学内容做扎实、讲清楚,让在网上求知的普通人,能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即使没有娱乐性的噱头,也能让人印象深刻。基于此,三一博士在头条开设《理程碑》,从工程技术角度做深度科普。

      视频涉及领域很广,从可燃冰开采、大飞机制造到空间站发射等,几乎无所不包。

      当然,工程科学是一门硬学问,需要很高的知识门槛,这也是很多工科科普,难以在大众领域激起水花的原因之一。

      但三一博士做这类内容有一些天生的优势。比如他有东北人天生的幽默感、快语速,将其与工学知识融合,视频里,就是连珠炮一般,密集的知识点、笑点、记忆点输出,让人欲罢不能。

      粉丝们都说,看博士的视频"很爽"、"很实诚"。还有"忠粉"说,"我一个小学生听的津津有味"。

      这让博士发自内心觉得,科普这件事很有意义:"给青少年一些正向的引导,让他们在追剧看综艺之外还有其他的选择,这是科普很重要的价值。"

      科普是个技术活

      像奥卡姆剃刀这样的专业科普创作者,在头条上的收获很大:他的科普被308万人点赞,4个视频成千万爆款,36篇获百万点击。曾经在大学象牙塔里任教的奥卡姆,再次找到了向人们传授知识的快乐。

      而三一博士的《理程碑》,也已更新40期,播放量破亿,半年内引50多万人关注。回忆在头条的创作,三一博士感慨:"可能我的科普从形式上看略显'笨拙',但只要能为粉丝朋友带去一丝实用信息,也值了。更关键的是,做这件事,我自己很开心。"

      和他们一样,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加入进来,为大众带来专业、多元的知识内容,其中不乏科普创作者和政经大拿。

      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袁岚峰,开设《科技袁理》节目,以横跨多个领域的专业理工背景,为观众带来密集的科学知识输入;

      科普作家汪诘的《科学有故事》,通过讲述有趣有料的故事,解读科学话题背后的真相。

      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在头条分享着他们的观点与见识,解读时刻发生在身边的热点事件。透过他们新颖独特的视角、思考独到的评论。

      其实,各路大V们的独家节目,和去年生机大会上的"IP-UP计划"息息相关。

      用20亿的流量和1000万资金,以独家视频定制,帮助更多创作者打造个人IP。这对于创作者而言难能可贵,无论大小众,只要内容优质,一样可以获得机会。

      如果你也像奥卡姆剃刀、三一博士一样,在垂直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内容根基,欢迎你来头条创作,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