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围观丨Futurewei闪耀首届KubeCon 2020,6大看点抢先看

   时间:2020-07-21 11:50:23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由CNCF与全球开源志愿者共同发起的“Cloud Native + Open Source Virtual Summit China 2020中国线上峰会”(KubeCon 2020),将于2020年7月30日-8月1日隆重举办。作为CNCF的旗舰会议,来自全球领先开源社区和云原生社区的使用者和技术大咖聚集于此,大会官网「cncf.lfasiallc.cn」已经上线,本次线上峰会门票免费,诚邀全球各地的开源精英报名参会,共同探索云原生的未来和方向。

作为各种规模企业在生产环境事实上的容器编排平台,Kubernetes使用了专门为容器设计的CRI接口。但在Kubernetes同时支持容器和VM类型管理多个运行时、处理与容器和VM工作负载的操作差异等方面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在首届线上KubeCon 2020大会上,Futurewei的资深软件架构师Yunwen将联手资深云计算架构师Peng Du分享一种新的运行时基础设施,旨在解决这些挑战。他们将深入了解修改Kubelet以管理多个运行时服务、工作负载-运行时后期绑定、部分运行时就绪处理,以及统一运行时接口,这些接口支持容器和VM的工作负载和操作,如重新启动、快照、迁移等,他们将总结经验教训和未来的工作。

云原生计算的持续增长带来了众多挑战和需求,在本次云原生技术大会上,Futurewei还将宣布一个全新的开源项目——"Centaurus",旨在帮助企业和大型组织构建下一代高性能,大规模的云平台基础架构。Futurewei云实验室负责人Dr. Xiong Ying将在开源生态系统演讲环节对Centaurus进行详细概述,大家一定不要错过。

除主题分享外,在本次云原生大会上,Futurewei有6大开源项目亮点,诚邀来自世界各地的开源精英到Futurewei的Virtual booth来探讨这些项目信息以及技术分享。

第一,低延迟、跨中心和边缘计算应用动态迁移,以及应用快速扩展是新一代AI和5G等未来云应用的特征及需求,对云基础设施平台带来了重大挑战。边缘计算与云的融合正在推动云平台架构的创新,实现跨数据中心和边缘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和大规模云部署。Futurewei推出了一个全新开源项目”Centaurus”, 该项目是一个基于云原生架构构建的公有云/私有云平台,具有大规模、高可扩展性和多租特性的云基础架构。Centaurus由两个子项目Arktos(https://github.com/futurewei-cloud/arktos)和Mizar(https://github.com/futurewei-cloud/mizar)组成。

第二,Futurewei将推出mobile-v开源计划,将从根本上改变汽车行业和运输系统,它融合了云/计算/通信/消费者应用等数字技术的创新高地,构建一个完全集成的、有质量保证的软件架构参考平台,以开源赋能产业。

第三,SODA基金会是由Futurewei参与并领导的开源社区,其托管了一个开源、统一和自主的数据管理框架,用于数据从边缘到核心到云的迁移,以解决日益增长的数据自治需求。

第四,Wenju是Futurewei旗下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平台,它极大简化了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框架,希望邀请更多的开发人员和用户加入到这个令人兴奋的项目中。

第五,Futurewei将在云端展厅展示FORCE-RISCV开源项目,其指令生成器(ISG)(https://github.com/openhwgroup/force-riscv)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工具,用于验证基于RISC-V的CPU设计。这是Futurewei加入OpenHW Group社区后,贡献的第一个开源项目,诚邀全球开发者和用户试用RISC-V开发工具。

第六,BlueMarlin是ASF孵化的开源项目,旨在帮助企业和大型组织构建广告网络的库存管理系统。Futurewei将在本次大会的云端展厅线上演示,诚邀更多开发者和用户在线“逛展”,了解项目更多细节。

Futurewei专注于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领域的研究,这将有益于智能和数字社会。通过专注于传统ICT行业以外的开放式创新,Futurewei旨在通过标准化,开放源代码协作以及与工业生态系统的合作,将这些技术推广到现实世界的解决方案中。在未来5到10年内,这些新技术将真正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并迅速发展。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