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图文真的没有未来了吗?

   时间:2020-08-20 09:49:01 来源:北国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最让人紧张的往往不是风口,而是风口的过去。

众所周知,当下的内容创业市场正在随着技术的开挂而经历动荡:短视频的崛起,让大批“古典自媒体”们思考内容可视化;疫情催化下,以“回形针”、“巫师财经”、“半佛仙人”为首的视频科普内容强势攻城略地,坐实了精耕视频的市场认可度;直播更一度成为流量扛把子。

顺应这股视频大爆炸的趋势,各平台纷纷上马:微信公众号公测视频号,微博启动视频号计划,今日头条与西瓜视频大力扶持图文转视频创作者……

无疑,内容产业这张桌子上,短视频和直播是当下的“热菜”。

然而,对于新入局的创作者来说,这菜既很香,也很难啃:视频内容的监管环境正在逐渐收紧,直播的热度也有回落的趋势,不少人还卡在变现的困境中,迷茫于这道菜还能热多久,会不会热坏了。

面对此景,不少成熟的创作者选择了更为稳妥地“全都要”:如果有够硬的创作实力,大可以长短视频、直播、图文体裁雨露均沾,把鸡蛋分几个篮子装,既拓展了手脚,也好在变现上迎合多种风口,实现旱涝保收。

我们或许可以预判:在风口多变的未来面前,多体裁创作将成为自媒体人的主流职业形态。

时代变化中的创作者:选择风口,也被风口选择

经济学家管清友对自媒体行业涉足得很早。

身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管清友是个“老自媒体”了,当教授、创业、做签约自媒体,完整地经历过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头条、短视频时代。

过去他习惯以横平竖直的专业长文形式分享自己的见地,眼下他正沉迷于微头条,每日给头条上的28.9万粉丝点睛:

“最大的结构问题其实是中美问题。”

“房地产行业未来更像制造业或者服务业,而不是金融业。”

“下半年,新兴市场风险可能集中爆发。”

除了这些简要的判断,管清友最喜欢的是给网友设问:美国封禁,如何影响中国互联网和科技企业估值?中国会出现一轮科技泡沫和繁荣吗?1990年代以来日本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任粉丝在评论区唇枪舌战,他鲜少回应。有网友问他:管老师,关注你的人,很多可能跟我一样,是想来看您对这些问题见解。管清友依然用问句回答:答案不是在问题里面吗?

管清友十分中意自己经济学家以外的自媒体人身份。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这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

为什么说多体裁创作可能是内容创业的下一个阶段?

今年3月,管清友开始发表视频作品,试水短视频。

“自己也有紧迫感,担心被时代甩出去。“管清友表示,从技术和表达方式上,短视频都是未来的内容趋势,“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增强了表达的亲近感,用户更好匹配。短视频时代每个人都是电视台。”

他在平台选择上也有着经济学家的谨慎,没有贸然跟随潮流趋势进行跨体裁、跨平台运营,而选择在较为熟悉的头条制作上线了短视频节目《管见》。几个月以来,《管见》总播放量已经达到390万。

为什么说多体裁创作可能是内容创业的下一个阶段?

视频中的管清友显得十分轻松,对他而言,短视频的创作难度反而低于图文,并以更强的可视化、互动性和更明确的要点有其传播价值。

管清友认为,如短视频或直播一类风口都是“时代变迁中的重要一环,不能用传统观点去看待”。他的短视频创作,与其说是一种“试水”,不如说是作为资深经济学者的提前布局:创作者需尽早实现多体裁创作,才能在风口面前有备无患。

多体裁创作:找一种舒服的方式拿笔

事实上,对于成熟的创作者而言,不同体裁能够承载创作者不同的创作意图,也能满足消费者各种消费需求。无论是文、图、视频还是直播,属于各有特色的加工步骤,重点在于作者心中的“主料”适合哪一种。

例如,短图文的效率最高,更适合时效性紧迫的突发事件;长图文更适合深度的内容梳理;而视频和直播的制作成本相对更高,观感更亲切,更考验制作人的灵活策划能力。

不同于前文热衷写短句、发微头条的经济学家管清友,头条上有108万粉丝关注的年轻人“三一博士”选择了视频作为主要的输出方式,微头条作为辅助。

“三一博士”是个微带大碴子味的东北小伙,不甘于只做循规蹈矩的学校老师,来头条创作是为了“用直白的方式,让更多人对基建等工科领域产生兴趣。”

主页的“顶流”是一条2516万播放量的视频,没有任何特效,“三一博士”只靠一张嘴,为观众科普08年建的水立方是怎么“吹”起来的:

“水立方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膜工程结构——简单来说就是用气吹出来的,不是吹牛的那个吹,而是实打实的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膜吹入空气,然后搭建起来的。修建水立方时,咱们就把两层膜缝到一起,然后往里边吹入空气,叫‘气枕’,就是水立方外墙大小不一的一块一块的‘砖’了。”

为什么说多体裁创作可能是内容创业的下一个阶段?

微头条上,“三一博士”则用于传达紧急新闻,或分享自己的日常,曝光量维持在十万级以上。

为什么说多体裁创作可能是内容创业的下一个阶段?

在单一平台上拥有多种创作体裁模块,无疑给创作者减小了跨平台运营的成本,同时为创作者的曝光增加了机会,使得创作者将自有流量价值最大化。

粉丝量1259万的“张召忠”、525万的“张之瀛大夫”和16万的“李绍先院长”都是“多栖”型创作者,在头条上,灵活运用微头条、长图文和视频等多种体裁持续创作。

对“张召忠”和“张之瀛大夫”而言,微头条内容的展现量最大,每条分别约有百万级、十万级曝光;而“李绍先院长”虽然在粉丝量上远逊于前二者,视频作品却一枝独秀,有不少播放量300万以上的爆款。

为什么说多体裁创作可能是内容创业的下一个阶段?

每位创作者在不同体裁下的流量多寡不尽相同,这意味着,平台给创作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深耕提供了充沛的实验土壤,酒香不怕巷子深。

在同一个平台,恰不同型号的饭

从多体裁创作的角度考虑,DAU破亿的头条,有着庞大的用户基础量和精确的推荐算法,较有利于新手拓展自己的创作边界。

管清友认为,头条所匹配的粉丝十分精准,能够给自己的研究提供参照:“30岁左右的男性居多,属于中国主流读者群体的思考方式,对于微观把握很有帮助。”

专注中东领域的国际关系分析的国际关系学者李绍先则表示,根据自己的观察,粉丝多是中年以上、知识面广的人,之所以产出了有不少300万+播放量的爆款,与内容的精准匹配不无关系。

李绍先过往更多出现在传统媒体如电视节目、专业书籍,自称是“60岁的老古董”,拒绝过不少新媒体开号运营的机会。他选择并重视头条号的另一个原因是运营对接紧凑合理,“落在头条是因为工作人员盯得紧,用得顺手”。

一对一运营给许多优质创作者带来了红利。如“三一博士”,起先从短视频平台做起,还参加过品类创作者扶持项目并获奖得到过流量奖励,但始终不见起色;直到“三一博士”进行专门的头条运营学习后,完善了人设和内容形式,成品“三一博士”和栏目《理程碑》大圈一波粉,成为了头条平台上代表性的科普类博主。

对于萌新而言,官方推出的头条公开课则更有利于度过新人探索期,找到合理的发展方向。

去年年末以来,头条推出“创作者收益计划”,计划扶持1万位月薪万元作者;为普通创作者提供多样化的“恰饭”途径,包括流量分成、内容大赏、付费专栏、头条小店等,长短图文、视频每种体裁都有相应的收益方式,一定程度上为内容创业减少了后顾之忧。

李绍先、管清友等行业专家出身的创作者,认为在视频上,自己还是属于新手,但他们坚定认为,多体裁创作之路值得走得更远。“内容生产者心态要放平。市场选择的过程,就是对内容生产者的鞭策。”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