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深耕用户需求,三星打造全能的Galaxy Note20系列值得入手

   时间:2020-09-28 15:47:19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三星Galaxy Note20系列自发布以来就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无论是追求性能、体验的年轻人还是追求效率的商务人士,都对该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三星都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导向而打造产品,而如今的三星Galaxy Note20系列更是将这项“初心”贯彻得淋漓尽致,为广大用户带来了许多全新的升级版功能,在众多的“超大杯”高端旗舰中为用户带来均衡且非常全面的使用体验,成为了他们的换机首选。

图片1.jpg

事实上,全新的三星Galaxy Note20系列在官方的定位中为“不仅是一款办公体验比肩电脑的生产力工具”,这也就意味着,如今的Galaxy Note系列将会覆盖更多的消费人群,逐步取代在消费者心中单一的“商务旗舰”的印象。三星Galaxy Note20系列共拥有两款机型,其中三星Galaxy Note20 Ultra是专为追求强悍性能以及卓越生产力体验的用户设计的;而三星Galaxy Note20则是为更多希望在工作与生活中自如切换的用户而生。

图片2.jpg

在大家较为关注的性能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手机三星Galaxy Note20系列的使用流畅度,三星在配备了骁龙865Plus+最高12GB运存+最高512G机身存储等顶级配置的基础上,还为Galaxy Note20 Ultra加入了第2代动态AMOLED屏幕,同时还支持11-120Hz自适应刷新率,可根据应用程序的使用情况,自动调整刷新率,实现最佳性能。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既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耗电量,更能够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提供最为合适的刷新率模式。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片3.jpg

在提升效率这件事上,“S Pen”作为三星Galaxy Note系列的灵魂,一直都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而这次它也是有了不小的提升。三星Galaxy Note20系列上采用了全新增强版的S Pen,进一步提升了笔触的精准度与落笔时的响应速度,使书写体验更加接近真实感受。而需要注意的是,三星Galaxy Note20 Ultra 的第2代动态AMOLED屏幕,也为S Pen的书写体验增色不少。细腻且流畅的笔触体验,才是该系列的灵魂所在。

图片4.jpg

当然,S Pen能做到的不只是如真实纸笔般的书写体验,笔者作为一名Galaxy Note系列的老用户,随时抽出S Pen记录信息是我最常做的事,而隔空操作也是我使用很频繁的功能,在很多不方便手持手机的场景下,这项功能带来的便利绝对是其他手机上不存在的。

图片5.jpg

据悉,三星Galaxy Note20系列的隔空操作还新增了5种手势指令,实现了更多遥控交互方式,比如当我们不方便手持手机时,只需做像翻手腕一样简单的动作,即可返回主屏幕或是截屏,无需接触到手机即可拥有更多的操控体验。

图片6.jpg

而要说S Pen的最佳拍档,应该就是三星笔记了,在三星Galaxy Note20系列运行的ONE UI 2.5系统中,三星为其加入了升级版三星笔记。其中最让人期待的就是自动保存和同步功能了,而且升级版的三星笔记还可以将用户在手机编辑了一半的文档,在平板电脑上,继续完成编辑,实现了无缝衔接式的无痛体验。

图片7.jpg
图片8.jpg

另外,考虑到部分用户的需求,升级版三星笔记还能直接对PDF进行编辑、注释或设置高亮显示。同时对于经常开会或记录课堂笔记的用户,新增的语音标签功能,可让用户通过轻按笔记中的相关词汇,就可以直接回放对应时段的录音。除此之外,升级版的三星笔记还加入了很多能够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功能,解决了很多用户以往在使用时的困扰。

图片9.jpg

总体来说,三星Galaxy Note20系列作为一款顶级的高端旗舰,它内置的无论是性能配置还是功能体验,都非常符合其定位。事实上,国内市场中,购买Galaxy Note系列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而该系列能够支撑起其在消费者心中地位的,恰好也是它每次都带来的高端配置、品质以及体验。

图片10.jpg

无论是120hz自适应刷新率屏幕、骁龙865Plus等用户在前端就能够感受到的参数,还是其拍照以及内置的各项功能都是三星Galaxy Note20系列在同价位旗舰中的优势所在。除了这些,三星Galaxy Note20系列还拥有空间感知技术应用以及较为完整的生态体验等,也都是其他手机厂商无法企及的,而这也正是该系列机型值得入手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以上提到的这些,都是三星时刻关注消费者需求变化所积累下来的,只有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显然三星电子已深谙此道。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