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会呼吸会思考的城市,除了大脑,还要什么?

   时间:2020-12-11 11:11:03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城市的夜景

描述已自动生成

(文|虎嗅)

今年5月,位于加拿大多伦多水岸码头的明星项目Quayside在挣扎许久后,终于还是被谷歌旗下的Sidewalk Labs宣布放弃。

相关声明中,Sidewalk Labs CEO Dan Doctoroff 表示,因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问题,导致Quayside的财务无力负担起核心计划。

这边是谷歌计划投入13亿美元的明星项目破产。而另一边,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却更加如火如荼。

2020世界智慧城市大会上,中国的三座城市囊获大奖,其中上海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深圳以科技赋能城市精细治理荣获“全球使能技术大奖”,佛山市南海区荣获中国区“经济大奖”。

根据德勤对全球智慧城市在建数量统计,中国是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火热的国家,试点数量占比达到了48%。发生在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意味着全球信息化时代新一波变革中,中国有机会成为引领者。

狂潮之中,有清醒者指出当下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入了深水区。纵观整体发展,不乏理论方法滞后于实践、过度追求阶段性成果、自研技术储备不足等具有隐患的问题。

深水之下 ,谁能率先浮出水面?

Quayside背后智慧城市的困境

截至2019年末,我国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高达60.6%。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早已成为人类经济和文明的原动力。

在中国,工业增加值的6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都来自城市。因此,城市信息化不仅事关城市治理,更引领着国家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

在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慧城市三个阶段。2009年1月,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发了全球1000多个城市的参与和投入,其中尤以中国最为热切。据联合国统计,我国大约有 500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是世界上试点数最多的国家,而国内城市中,深圳在2010年就提出了“打造智慧深圳”的概念。

《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治理》一书中曾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智慧城市涉及的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是典型的交叉学科。”

不仅是多个学科交叉,智慧城市涉及的核心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才、资金、技术都有极高的要求。但如果智慧城市需要的仅仅是技术+研究理论,谷歌位于加拿大多伦多水岸码头的Quayside,最初的设想已经足够完美。

Quayside的提案中,城市被想象为一个三层结构。 底层是隧道网络,中间层是一个公共领域,承载人车流动和建筑物等设施,顶层则是指挥底层与中间层的数字层。

但最令大众痴迷的是这个城市以乐高的方式进行组合,所有建筑都将是模块化的,无论是住宅还是交通设施都可以重组和变幻。再加上大量机器人的应用,自动驾驶、自动感应类的产品大量应用,Quayside原本承载了人类对未来城市的终极幻想。

但Quayside的破产,充分证明智慧城市的建设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其建设理念、阶段、对技术的把控,必须符合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城市本身的建设水平、及其主体用户(城市居民)的需求。

码头远处有城市

描述已自动生成

(多伦多)

谁是智慧之城

相比谷歌这类以尖端技术直接绘制智慧城市终极形态的科技公司,国内主流科技公司更多是在依据城市管理者、城市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居民的具体需求设计智慧城市的架构。

2017年,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编撰的《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出台,他们设计了智慧城市由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融合层、智慧应用层五个横向层次和安全保障体系、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管理体系三个纵向层次组成的支撑体系。

其中五个横向层次要素可以归纳为“感传知用”。所谓“感传知用”,以人体来举例就是,获取城市各种数据的“眼睛”;传输网络通信信号的“脉络”;计算、储存和分析数据的“大脑”以及应用层的“四肢”。

目前国内主流智慧城市供应商,如腾讯的WeCity、阿里的ET城市大脑、百度的城市大脑以及华为的智能体解决方案,都是按照《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的架构进行搭建的。

但由于各家科技公司的技术基础以及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不同,最终产出的结果上又各有侧重。在近两年的智慧城市标的争夺战中,他们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案。

目前,在众多标的中,华为系中标11个项目,中标金额38亿;腾讯系中标33个项目,中标金额35亿;阿里系中标68个项目,中标金额23亿;百度系中标1个项目,中标金额1.4亿;其中19个项目采用了联合体投标。

细看几家的方案,腾讯WeCity未来城市侧重“感知”。这是由于腾讯具有在2C领域的天然优势,通过微信、小程序切入,他们一端链接海量的城市业务场景,一端连接居民,类似于公交车乘车码、健康码、人口普查小程序等项目很容易快速落地,基于腾讯的“集约后台+敏捷中台+生态前台”技术架构,腾讯的智慧城市项目具备了门槛低、建设时间短的特点。

百度较晚进入科技公司的智慧城市之战。2020年5月18日,百度发布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从其最新公布的方案来看,他们主要侧重于以人工智能能力构建的“知”,在“感”和“传”等层次还没有进行深度的覆盖。

如果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多目光集中在杭州与深圳两座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其背后则是阿里和华为两家科技公司的较量。

阿里主打城市大脑,其核心领域是交通,借助在基础设施安装摄像头等感知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人工智能决策与控制来搭建智慧城市,据阿里公开的数据显示,在城市大脑的加持下,杭州道路通畅率平均提高了17%。

城市大脑代表的是当下智慧城市一种主流的IOC解决方案。IOC是指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它通过集中化的智能,提供了对日常城市运营的洞察。现在,城市、政府机构和企业可以优化运营效率并改进规划。

在这套解决方案中,“大脑”被视为核心区域,它集数据、分析与指挥于一体。IOC的理想状态是,通信网络作为神经,物联网作为血管,云计算作为核心引擎,让数据流淌在整个城市之中,驱动各类智能应用为城市服务。

现行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大多都在依照IOC的思路进行搭建。但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目前的城市大脑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再度进化。

在他看来,目前城市大脑系统主要依靠单一功能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有的专门做存储,有的是编码压缩摄像头,还有专门做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和卡口的摄像头。

尽管之前人们认为摄像头可以成为智慧城市的“眼睛”,获取信息,但实际上人本身的眼睛和视网膜是可以获取大量不同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初步分析的。高文说“现在的系统不进化不演进是不行了,我们必须向人学习,做人工的视觉系统。”

鹏城模式

2020年9月,“HUAWEI CONNECT 2020”会议期间,华为公布其升级后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这是一套被命名为“智能体”的政企智能升级的参考架构。智能体由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四层组成,以AI为核心,云为基础。华为希望通过云网边端协同,构建一个开放、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确判断和持续进化的智能系统。

2017年,在深圳高交会上,华为就提出了“从数据感知到数据分析与处理完整闭环的有机生命体”的理念。基于这一理念,华为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更注重在城市的“神经系统”之上,实现城市数据融合与多业务协同,提升城市整体的运行效率与服务能力。

而“智能体”,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区地区部总裁鲁勇介绍其为建设城市的“眼、脑、手、脉”全智能生命系统。

鲁勇认为智能体的基础上,再融汇治理城市全域数据、做好持续运营,才能让城市顺畅运行、均衡发展、自我优化。

华为提出的“智能中枢”,与“城市大脑”有本质的不同。后者更趋向于指挥与决策,而智能中枢将智能传输的重要性也提到了同等位置。结合5G如今在国内的爆发趋势,这一区别,使得华为更容易践行其“智慧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理念。

图片包含 监控, 大, 蓝色, 火车

描述已自动生成

(智慧城市演进技术参考架构)

以华为在深圳的“鹏城智能体”建设为例,刚刚拿下了“全球使能技术大奖”的深圳,早已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样本之一。

目前,深圳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已接入了全市82套系统,汇集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38万多路视频数据,构建了200多城市生命体征监测一级指标。

智慧应用方面,深圳98%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了网上办理,约95%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了“零跑动”;全市AI智能信号灯控“一张网”等智慧交通服务的建设,使得城市高峰期机动车通行速度提升10%,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智慧机场建设全面实现了刷脸登机和机位智能分配,机场出港航班准点率达90%,位居全球大型机场前列,旅客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近40%;深圳已经实现了所有医院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在智慧医疗的服务支撑下,让患者平均节省40分钟左右的排队时间,每年降低患者就医费用4000多万元……

对于鹏城智能体,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云与计算BG总裁侯金龙表示,这是数字深圳的一个顶层设计,华为希望通过5G、云、AI、计算等多种技术的融合以及深圳城市治理,包括城市应用相结合,进行联合深度的创新,从而实现这一个目标。

实际上,智能体本质上是城市智能升级的技术参考架构,这一构想除深圳外,已经获得了成都、福州、南昌、长春等城市响应,包括蓉城智能体、榕城智能体、洪城智能体和长春智能体的建设纷纷上线。

热潮涌动之下,华为仍旧保持着清醒的态度。

今年11月,华为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向《观察者网》表示,中国的智慧城市试点从2012开始至今,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有的场景仍然存在一些负面评价。在他看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仍旧存在过度追求阶段性成果、急功近利的现象,目前整个行业进入了深水区。

《足够智能的城市》一书作者本·格林指出, “目前智能城市技术已经成为增加监控、企业利润以及最糟糕的社会控制的隐蔽工具。 这种不民主的架构增加了政府和企业对公众的权力,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今天城市所使用的技术将在确定未来社会契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城市的管理者,与其说是在挖掘数据潜能,实际上,应该更多地去寻找能够用来提供服务的数据。智慧城市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和政企机构,城市管理者掌握数据不是最终的目的,建立有效联接的数据系统才能真正让智慧城市发挥作用。

对于当下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过度重视“大脑”,忽视实时数据的采集与智能交互等现象,华为智能体的提出则希望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从单一的计算分析进入到“感传知用”全面智能化的新阶段。

在2020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发布智能体,侯金龙发表演讲称,智能体的最大特征是云网边端协同,软件与服务生态和边缘计算生态是智能体发展的关键,而这两项技术与全球空间结合后,将分别产生1万亿美元和5000亿美元的产值。

建筑与房屋的城市空拍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深圳)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只要每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产生。一旦各种形式穷尽了它们的变化,城市的末日就开始了。”

智慧城市的意义就在于,当城市被视为有生命力、会呼吸、会思考、成长和变化的存在时,它的生命也会无限延长。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