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科技刚刚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街电、搜电合并随即落定。
5月6日,搜电官方微信显示,继街电与搜电充电完成合并后,两大共享充电宝品牌所属母公司正式定名为“竹芒科技”,董事会由原搜电、街电的管理团队与投资机构共同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竹芒科技”的定位指向更加宽泛的“创新型消费场景”,并已推出口罩机、体温监测仪等产品。而在此之前,怪兽充电已经开始跨界卖酒。
随着各大头部玩家相继讲出了新故事,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未来或许不仅仅是“充电宝”这么简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截至目前,赛道融资越多的企业拥有着更高的市场份额,烧钱走到如今的共享充电宝赛道,是否能够找到良性生长之路、跨界是否具有前景仍备受争议。
进军白酒、口罩机,行业新故事层出不穷
距离宣布合并一个月后,搜电、街电的合并正式落定。
5月6日,搜电官方微信显示,日前,继街电与搜电充电完成合并后,两大共享充电宝品牌所属母公司正式定名为“竹芒科技”。街电和搜电充电将作为竹芒科技布局共享充电宝领域的两大子品牌,结合业务模式特点进行差异化发展。竹芒科技董事会由原搜电、街电的管理团队与投资机构共同组成。
图片来源:搜电官方微信
工商信息显示,共享充电宝品牌街电、搜电发生多项工商变更。“竹芒科技”以100%的持股比例,成为街电、搜电的全资控股母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竹芒科技方面称,除共享充电宝业务外,正在积极研发除共享充电宝设备之外的更多智能硬件产品,目前已推出口罩机、体温监测仪等一系列创新型智能终端。
此前,在街电、搜电宣布合并时,竹芒科技董事长梁凯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搜电、街电合并,更多的是优势互补,并称未来定位是物联网+新消费公司,通过物联网技术,在新的消费场景,创造更多的智能终端。
事实上,将共享充电宝的触角伸向消费领域,进行二次跨界,并非只有这一个故事。
更早之前,怪兽充电就在招股书中将自己定位为“科技消费公司”,并跨界白酒业务。4月1日晚,在上海敲钟仪式现场,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白酒市场是个万亿市场,它的毛利率比较高,可以让企业有更多“子弹”去做品牌推广,可持续发展,“而且白酒单品可以打‘爆’,把一个产品做成一个英雄产品”。
怪兽充电上海敲钟仪式现场。图片来源:怪兽充电供图
此外,怪兽充电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除了借助资金优势、品牌效应进行进一步的市场扩张,也会借助共享充电业务的网络效应和渠道优势,探索其他品类的渠道复用,完成共享充电网络与消费网络的对接。
头部玩家竞争愈演愈烈 商业模式待明确
事实上,头部玩家们的跨界创新,仅是激烈竞争的一个缩影。
跨界背后,是共享充电宝玩家们争相上市,融资比拼。此前,怪兽充电已登陆美股,小电科技也正在冲击港股。
融资额度层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烧钱”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共享充电宝企业是否能够居于领先地位。在上市之前,目前市占率领先的怪兽充电共完成了6轮融资,融资金额超20亿元。
启信宝显示,除了来电在2020年8月完成了一轮不披露金额的A+轮融资、小电科技在2020年4月完成了一次未披露金额的股权融资之外,2020年度“三电一兽”皆未有大额融资消息,怪兽充电完成于2019年12月的C轮5亿元融资,一度改变了“三电一兽”内部的竞争格局。
2021年,资本再度青睐共享充电宝赛道,头部玩家间,较量再度升级。4月,搜电宣布,公司过去6个月内,连续完成两轮融资,累计融资规模超8亿元。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2019年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份额,街电以40.5%占比排名行业第一,小电科技和怪兽充电分列第二、三位。到了2021年,怪兽充电已经跑到了前列,根据欧睿国际的相关报告,怪兽充电以36.4%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
而根据街电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搜电”与“街电”合并后,用户规模将突破3.6亿,日订单峰值将达到300万单,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在行业格局不断变化之下,业内也十分关注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
“共享充电宝行业虽然有市场需求,但需求的刚性不足。”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共享充电宝目前为止没有找到一个能够凸显其成长价值的商业模式,特别是盈利模式,始终处于烧钱的阶段。
有悲观者,也有乐观者。多个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资本的介入有助于为行业带来更多资金的注入,也是积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这证明了共享充电宝是一门好生意,验证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进入终局之战,盈利模式单一“魔咒”仍存
事实上,距2017年共享充电宝“元年”已经过去了3年多。彼时,乘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共享充电宝成了资本的“宠儿”。经历资本竞逐、涨价风波等阶段的共享充电宝,经过3年多的洗牌,也迎来了一些变革。
“行业集中度增强是大趋势,去年的疫情加速淘汰了一批中小企业。”怪兽充电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共享充电宝行业看似没有门槛,但却已经不再是小玩家可以随意染指的市场,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行业格局难以撼动。
另一方面,在共享充电宝赛道,不仅有资本市场的“战火硝烟”、增量空间的跨界比拼,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巨头入场,也让整个行业看点更足。此外,记者梳理发现,消费类电池上市公司维科技术、茂硕电源、有方科技等上市公司也和共享充电宝企业有合作。
众多企业入局共享充电宝赛道,源于其市场潜力。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租赁交易规模达79.1亿元,同比增长141.30%,2020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共享充电宝行业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未来几年行业仍将保持50%~80%的高速增长。
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虽然共享充电宝赛道故事多多,但却依然没有脱离盈利模式单一的困境。根据怪兽充电招股书,2020年,怪兽充电服务业务营收为27.11亿元,占比96.5%。
与此同时,行业也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2019年、2020年,怪兽充电营业收入分别为20.22亿元、28.0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7亿元和0.75亿元,虽然营业收入增速达到38.9%,但净利润却遭到腰斩,净利率更是由8.3%下降至2.7%。
在这样的背景下,头部玩家的跨界,究竟是扩大声量的“噱头”,还是能够真正带来商业价值的尝试?
对此,一位共享充电宝领域的投资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经历多轮的比拼,目前共享充电宝赛道的竞争已经进入新的量级。跨界卖口罩、卖白酒都是探索流量生意的新尝试,在共享充电宝“战争”的下半场,守住优质点位依然是第一步。通过共享充电宝这一流量入口,链接更多的资源和场景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但真正通过商业验证,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