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索尼发布 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G 大师镜头,18999 元

   时间:2021-10-14 10:44:23 来源:IT之家作者:冷泉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10 月 14 日消息,索尼于 10 月 13 日正式发布了新一代全画幅远摄变焦 G 大师镜头:FE 70-200mm F2.8 GM OSS II(型号名:SEL70200GM2)。该镜头采用 E 卡口,适用于索尼全画幅微单,也是第 15 支 3G 大师镜头。产品采用轻量化设计,较上一代轻 29%,同时自动对焦性能大幅提升。

一、光学性能

这款镜头全焦段为 F2.8 恒定光圈,提供充足的进光量,有着柔美的虚化效果。镜头采用了 2 枚非球面镜片,包括一枚表面精度为 0.01 微米的 XA(超级非球面)镜片,可有效控制变焦时的像差变化,让整个成像区域具备出色的分辨率,在 F2.8 最大光圈下也有着优异画质。

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镜头还应用了两枚 ED(低色散)玻璃镜片和两枚 Super ED(超低色散)玻璃镜片,以显著降低色差且防止出现伪色。不仅如此,镜头还包含了一枚首次在索尼 E 卡口镜头中出现的 ED(低色散)非球面镜片,可抑制长焦镜头中常见的色差和球差问题。

这款镜头拥有 11 片光圈叶片,可呈现柔美的背景虚化效果。XA 镜片在内的先进光学设计,能有效抑制“洋葱圈”效应,进一步增强柔美散焦效果。该镜头在 70mm 焦段最近对焦距离仅为 0.4 米,200mm 处为 0.82 米,最大放大倍率达 0.3 倍,提供出色的进摄能力。此外,产品还可搭配索尼 SEL14TC 或 SEL20TC 增距镜,将镜头的焦距扩展到最大 400mm。

索尼 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镜头还搭载索尼第二代纳米 AR 镀膜,可在镜头表面实现均匀的抗反射涂层,能有效避免在户外环境下出现的眩光和鬼影。镜头内部的光学设计可有效抑制内部反射,进一步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以下为部分样张:

二、对焦性能

索尼 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镜头搭配具备先进对焦技术的索尼微单机身,可发挥出更加出色的自动对焦效果。新镜头采用了四个具有高速和高推力的 XD 线性马达,可实现快速精准的自动对焦,相比上一代自动对焦速度提升约 4 倍,变焦时的焦点跟踪能力提升约 30%。该产品搭配索尼旗舰微单 Alpha 1 使用时,能够实现约 30 张/秒的高速连拍。此外,使用增距镜的时候,也可提供出色的自动对焦性能。

在视频拍摄时,镜头可提供平滑快速的自动对焦,在变焦时也能够可靠地锁定焦点并跟踪快速移动的对象。

三、视频拍摄性能

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具有恒定 F2.8 光圈,出色的自动对焦性能。新镜头可显著减少呼吸效应、变焦过程中的焦点偏移和光轴偏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画面移动和视角变化。为了方便用户拍摄视频时的操控,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具有独立的对焦环、变焦环和光圈控制环,可进行精确的手动操作,并且还具备无级光圈点按开关(CLICK ON/OFF)。

此外,线性响应手动对焦功能可实现快速、灵敏和精确的手动对焦控制。配备的遮光罩设有一个开口,以方便使用圆形偏振镜或可变 ND 滤镜,从而提高创作的灵活性。

四、其它

索尼 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镜头采用轻量化设计,重量约为 1,045 克 (不含三脚架卡口)。镜头不仅更加轻巧,同时平衡性更加,镜头重心直接落在三脚架底座的上方,镜头前部不会产生沉重感。此外,镜头还采用了内变焦设计,以在变焦时保持重心不变。

索尼在研发这款镜头时听取了很多专业摄影师的意见,产品支持全时 DMF,具有精准的线性响应手动对焦以及对焦范围切换拨杆。镜头还具有 3 个可自定义的对焦锁定按钮,按钮采用相距 90° 设计,以便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以及其他角度拍摄时可轻松操控。

镜头具备无级光圈点按开关(CLICK ON/OFF)和光圈锁定开关,可实现快速、灵活的光圈控制。光圈环转动的“咔嗒”声可在拍摄照片时打开以提供操作反馈,或者在拍摄视频时关闭以实现平滑安静的光圈控制。此外,优化的变焦环阻尼可实现松紧适中的手感,而针对运动物体拍摄加入 MODE 3 影像稳定功能。

据了解,索尼 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镜头具有防尘和防潮功能,镜头前组镜片采用氟化物涂层,可减少镜头表面沾染灰尘、油污和其他污染物,同时也更容易擦去附着在镜头表面的指纹。官方表示,产品将于 11 月上旬上市,建议零售价 18999 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