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不必性能焦虑!跑分超50万的天玑920比你想象中更能打!

   时间:2021-11-15 15:44:14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双11作为促销旺季,历来是手机品牌的必争阵地。近日,Redmi就发布了广受期待的Redmi Note11系列,迅速吸引了市场焦点。作为冲击双11的主力机型,Redmi为Redmi Note11全系配备的天玑5G移动平台,拥有极具辨识度的全新外观设计。

图片

Redmi Note11 Pro、Redmi Note11 Pro+搭载联发科天玑920 5G移动平台(图/网络)

搭载天玑5G移动平台,核心配置优秀

核心配置方面,本次Redmi Note11共有三款机型:Redmi Note11、Redmi Note11 Pro、Redmi Note11 Pro+,其中Redmi Note11采用天玑810 5G移动平台。而Redmi Note11 Pro、Redmi Note11 Pro+,则使用了更为强大的天玑920 5G移动平台,天玑920基于台积电6纳米工艺打造,拥有两个A78大核,最高主频达2.5GHz,GPU为Mail-G68 MC4,从Redmi Note11 Pro高达50分的成绩来看,天玑920 5G移动平台兼顾了功耗与性能的平衡,无愧于“性能小钢炮”的称号。

图片

天玑920 5G移动平台基于台积电6纳米工艺打造,性能与功耗表现出色(图/网络)

凭借120Hz高刷屏屏幕,与强劲的天玑920 5G移动平台,Redmi Note11 Pro、Redmi Note11 Pro+的游戏体验相当出色。在用高刷新率模式游玩热门的MOBA类手游时,能耗表现十分出色,保证了长时间的稳定游戏体验。

6纳米先进制程加持,续航散热表现优异

优异的续航和发热表现是Redmi Note系列的家族传统,此次的Redmi Note11系列也不例外。

得益于台积电先进的6纳米制程,Redmi Note11系列采用的天玑920/天玑810的发热控制均十分优秀。配合上大尺寸VC液冷散热班,以及石墨散热工艺,Redmi Note11系列即使在快速充电或游玩游戏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发热。

图片

Redmi Note系列采用大尺寸VC液冷散热班,以及石墨散热工艺(图/网络)

同时,Redmi Note11系列的三款机型均内置了大容量电池,Redmi Note11为5000mAh,Redmi Note11 Pro、Redmi Note11 Pro+为5160mAh/4500mAh,配合台积电6纳米先进制程的天玑平台,进一步提升了Redmi Note11系列的续航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此次Redmi还为最顶配的Redmi Note11 Pro+提供了120W有线快充,号称15分钟充至100%,是唯一在这个价位段内使用120W有线快充的智能手机。

最后在影像方面,传统来说这并不是这个价位段手机的长处,但Redmi Note11系列在影像方面却具有“越级”实力。Redmi Note11采用了5000万像素+800万像素120°超广角双摄,而Redmi Note11 Pro和 Redmi Note11 Pro+采用了1.08亿像素主摄(1/1.52英寸、九合一)+800万像素120°超广角+200万像素微距三摄镜头组合,实力相当不俗。

图片

Redmi Note11系列具有“越级”影像实力,配置在该价位段十分出众(图/网络)

整体看来,Redmi Note11系列在性能、屏幕、续航散热、影像等维度都无愧于“主流价位新霸主”的美称,相信将成为双11智能手机市场的人气爆款。

联发科+Redmi=爆款,天玑芯成销量爆款关键

联发科一直是Redmi的重要合作伙伴,Redmi Note系列此前也多次使用联发科平台,凭借其稳定的性能表现收获了用户的一致好评。除了Redmi Note系列外,今年Redmi的游戏旗舰K40游戏增强版也使用了联发科的天玑1200 5G移动平台,并且在618取得了优秀的销售成绩。可以说,联发科+Redmi的组合,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爆款打造机”。

相信随着下一代天玑旗舰4纳米天玑 5G移动平台的登场,以及天玑5G开放架构等技术的广泛落地,Redmi与联发科想必将延续“爆款打造机”的优秀传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智能手机产品。

Redmi Note11系列目前已经开启预售,Redmi Note11 Pro起步价格1599元,Redmi Note11 Pro+起步价格1899元。根据市场最新消息,Redmi Note11系列首销一小时,销量已突破50万台。如此高性能的一款小金刚,你不心动吗?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