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23 CES科技盛宴,三星电视又有哪些不容错过的黑科技?

   时间:2023-01-16 14:24:36 来源:互联网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23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于近日落幕,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技术产业盛会之一,其被誉为全球电子领域“风向标”,通过展示各种新科技、新应用为电子市场指明发展方向。三星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科技企业,一直致力于创新科技赋能智慧生活体验,并基于此,不断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本次展会上,三星电视携手多款创新科技重磅亮相,推出一系列兼具智慧互联技术和未来环保理念的智慧产品,为消费者呈现了极具品质感和个性化的娱乐生活体验,并向行业展示其对未来电视领域发展的新思考。

图片1.jpg

明星电视阵容再度升级,高端科技赋予极致体验

三星携全明星电视阵容震撼亮相2023 CES,发布包括Neo QLED、MICRO LED、OLED在内的电视新品,lifestyle艺术系列电视产品及配件。其中,Neo QLED 8K系列电视采用量子点矩阵技术Pro,通过背光源调光控制三星量子点MiniLED,较之常规量子点矩阵技术,扩大了亮区范围,用更加深邃的黑和纯粹的白展现难以置信的细节。该系列产品还配备先进的多智能神经元量子点8K处理器,与仅使用单个神经元网络分析视觉数据不同,这款处理器通过20个神经元网络智慧增强画面呈现效果,令8K的视频内容拥有清晰丰富的细节。而强大的神经网络还能实现三维深度画质,其搭载的真实景深还原技术通过提升前景对比度模拟肉眼处理景深的方式,即使是在欣赏自然纪录片时,也可呈现出人眼观看的实际效果,细腻展示出动物身上的褶皱,为用户打造逼真震撼的观看体验。

图片2.jpg

三星MICRO LED作为汇聚三星顶尖科技的产品,始终引领着未来屏幕显示技术的创新方向。MICRO LED采用RGB无机自发光LED,亮度更高、发光效率更好,响应速度更快,因此显示效果也更加逼真。外观上,三星MICRO LED超感全视屏让内容、屏幕与墙壁仿佛融为一体,弱化了视觉的边界感,为用户打造无垠的观赏体验。同时,这也是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走进家庭的无边框显示产品,能实现屏幕与现实生活的无缝贴合,烘托出浑然一体的设计氛围感的同时,以震撼的视觉效果为用户带来卓越奢华的享受。

图片3.jpg

持续坚持消费者为中心,贴心科技赋能观看体验

Neo QLED 系列电视及Lifestyle系列艺术电视内置的护眼模式则通过自动平衡光线曝光和色温,模拟自然室外光线,为长期处于室内环境的消费者提供最佳观看体验。该创新功能获得了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erband Deutscher Elektrotechniker(VDE)颁发的 “昼夜节律显示”认证,该认证充分认可了三星电视为用户贴心打造的智慧护眼模式。此前,三星电视已获得德国VDE“护眼”认证和UL“防眩光”认证,以及全球顶尖色彩认证机构PANTONE的“Pantone验证”和“SkinTone验证”,表明三星屏幕达到了该组织的国际级别色彩准确性标准。通过技术优化画面实现的护眼功能,以更柔和的图像呈现效果让用户在观看屏幕内容时也能很好地放松双眼,体现了三星坚持开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技术和产品的贡献与承诺。

图片4.jpg

科技助力环保持续发展,全面深层渗透产品周期

三星电视持续将环保理念渗透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用科技助力日常可持续发展。三星电视产品广泛使用再生塑料,在2023年的电视产品系列中,三星将使用回收海洋塑料制造太阳能电视遥控器中20%的支架部件,并通过回收铝罐和铜材料来取代电源板中约12%的原始使用材料,在提高了材料重复利用率的同时,大幅减少了塑料垃圾的产生。不仅如此,三星在产品包装上也始终贯彻环保理念,积极使用环保材料以减少塑料等一次性材料的使用。在2023年,三星将使用纸袋来代替包装中的塑料使用,并相应缩小产品包装尺寸,以降低整体碳排放量。三星生态包装也将相应减少印刷内容的使用来减少墨水消耗。此外,提高产品的能源使用效率,也是三星助力实现可持续低碳未来的一大重心。三星Neo QLED系列电视搭载了Mini LED技术,其耗电量远远低于传统LCD电视,在防止光晕现象的同时,有效延长屏幕寿命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经过全新升级的太阳能遥控器也大幅优化了耗电量的产生,配合其轻巧简洁的环保设计,从生产到使用全方位降低了碳足迹。

图片5.jpg

三星电视在深度洞察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坚持以创新引领行业浪潮,持续通过科技赋能多元化的娱乐生活需求,将用户体验提升到更高层次。未来,三星电视将步履不停、开拓创新,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定制化服务的同时,展现其对行业的新思考,并不断以科技铸造绿色低碳的可持续未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