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7月10日消息,中国科研人员根据"祝融号"探测器的观测数据,在火星的着陆区发现了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证据。这项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自然》杂志,对火星古气候历史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据ITBEAR科技资讯了解,为了解决火星气候问题,研究人员利用多种仪器,包括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分析仪和气象测量仪,对"祝融号"着陆区展开了高分辨率遥感和近距离探测。通过提取沙丘形态、表面结构和物质成分等信息,他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观测数据显示,火星在约40万至210万年前的最近一次"冰期"后发生了全球性气候转变,即从冰期过渡到间冰期。这种转变可能是由于火星自转轴倾角的变化导致的,使火星从中低纬度到极地地区发生了显著的气候变化。最低纬度的冰尘地幔被侵蚀和去除,而极冠则重新形成。
此前,对于这一转变的证据并不充分。然而,在"祝融号"探测器穿越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冰尘地幔区域期间获得的测量结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研究人员发现,着陆区的风场发生了显著变化的层序证据。这些沉积层序与火星中高纬度分布的冰尘覆盖层的记录非常一致,表明着陆区可能经历了以风向变化为标志的两个主要气候阶段。风向发生了近70度的变化,导致风沙堆积从新月形亮沙丘转变为纵向暗沙垄,这与冰期结束的时期相吻合。
这项研究结果与火星极地地层的记录相符,对于揭示火星古气候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理解火星的气候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行星的演化过程,也有助于为未来的火星探索提供更准确的气候背景。中国科研人员的这一研究成果为全球的火星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增添了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