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让减碳增效不再是“奢侈品”,新能源资产管理变革呈现三大新趋势

   时间:2024-03-01 14:04:04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前,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的主旋律,专业化的新型能源资产管理重要性与日俱增。

根据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24年能源转型投资趋势》报告,2023年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投资总额同比上涨17%,达到1.77万亿美元(约合12.7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是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2023年达到4.86万亿人民币,占全年全球投资总额的38%。

从政策来看,在欧洲,欧盟今年一月推出的反漂绿新规对用碳抵消实现碳减排的机制进行了限制,并严格管理商品利用“碳中和”等绿色标签营销的行为,引导业界将碳中和真正落到实处。在中国,今年以来碳交易市场多条重磅政策亦接连出台,不断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和对碳排放的监管。

随着全球性绿色低碳转型浪潮,新型能源管理也随着这一资产类别的规模快速扩大而呈现爆发式的变革趋势——

第一,在欧洲掀起的反漂绿趋势下,企业追求实质性的碳减排与绿色发展,已经从过去的“奢侈品”变为一种“刚需”。在“双碳”目标日益紧迫的当下,为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的能源管理方案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近年来,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建设与应用逐渐推广到全国各个角落,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样板。

第三,全球范围内,各国正从法律法规层面提高对于碳中和、低碳绿色发展的监管力度,化石能源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倒计时,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正变得更加注重实效,专业化的能源资产管理需求快速增长。

趋势一:新型能源资产变革大势所趋,实质性减碳“刚需”待解

在全球能源大变革之下,一个愈加清晰的趋势是——实现实质性的碳减排与绿色发展,已经从过去的“奢侈品”变为一种“刚需”。

今年年初,欧洲议会发布《增强消费者绿色转型指令》(简称“ECGT”),明确禁止商品“漂绿”(greenwashing),同时将通过购买碳抵消来宣称实现碳中和的产品,列入“漂绿”范畴。所谓碳抵消(carbon offset),是用购买“碳信用额度”的方法来抵消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生产的温室气体。

无法否认的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包括碳减排在内的绿色发展是一种“奢侈品”。在以“碳抵消”为主流的机制下,厂家手持绿证进行生产,就好比购买了一种“赎罪券”,只要愿意付出更多成本就能买到,更像是一种奢侈品。而当市场上供小于求的时候,这种奢侈品会越来越贵。但其弊端在于,“碳抵消”之下,多数厂家本身并没有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排放进行调整和改变,“绿色”很多时候也只是一个营销标签。

不难发现,在欧盟引领的反漂绿趋势下,各国对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管控越来越严,也逐渐实质性地要求各行各业真正意义上达到碳中和。也就是说,必须实质性地在生产和供应链过程落实减碳行为及绿色能源供给,“漂绿”和“外购”的策略将不再受到认可。

绿色发展需求的剧增,也让专业化的能源管理成为各行业的刚需。为了应对国内外的减碳诉求,能源资产管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新能源领域的大公司,纷纷通过提供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为各个行业实现碳减排和能源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比如,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近年来提供智能风力发电机和能源管理系统,帮助客户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在国内,包括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阳光电源等新能源大厂,都致力于通过推动能源变革实现实质性的减碳。

具体来看,阳光电源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和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各种规模的光伏发电项目和储能项目提供设备和服务,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隆基绿能则专注于单晶硅太阳能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太阳能行业的发展,为实现全球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做出贡献。光伏组件龙头晶科能源则通过推出高效率光伏产品、采用智能制造和运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及参与光伏发电项目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并大幅减少了碳排放。

极熵科技创始人及CEO孙东来认为,在双碳政策背景下,新型能源变革已然成为一种确定性。在未来新型能源体系中,绿色电力将担任主角,其占比将从当前不足10%攀升至2060年的60%以上,同时其他各类能源也都将完成降碳改造。新型能源系统的发展趋势将是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以及智慧融合,这将会在供给侧、输送侧、用户侧、储能侧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数量众多的新能源、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等接入,当前电力系统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系统调节能力和支撑能力的挑战、源网荷储的控制扩展挑战、“双高”系统的安全挑战、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亟待完善等等。面对这些挑战,专业化的新型能源资产管理,能够从能源基础收入、运维降本增效、增量套利收益等方面为产业创造价值。那么如何更快地达成绿色发展,让原本高耗能产业实现电气化与电力来源的低碳化。如何真正帮助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以上文提到的头部AI能源管理企业极熵科技为例,极熵科技的能源管理主要面向园区及企业电力系统,利用基于AI的能源资产模型和算法,帮助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建筑企业等客户在全生命周期的规划、建设、运营三个阶段,打造能源资产及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据悉,成立八年来,极熵科技的能源管理产品已经累计覆盖超1000个客户,知名企业客户包括红豆集团、阿里巴巴、中船重工等,覆盖工业、物流、建筑等各类高能耗高碳排领域。

具体案例方面,就在2023年底,由极熵科技设计并实施的低碳公共建筑新地标——落地于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的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中心正式落成。

这栋低碳建筑,采用了极熵科技整套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能够保证建筑运行过程中保持较低的碳排放量,并获得了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据悉,该建筑有着大面积光伏覆盖,几乎每一寸屋顶都能用于发电;场馆内部具有智能控制与调节系统,能够对中心和园区的能碳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精准预测并智能动态调控。

图片1.png

(图:低碳促进中心外观)

基于极熵科技的绿色公共建筑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该建筑最终可实现节能率15%以上,减少碳排放40%,整体建筑可实现运营期碳中和。

图片2.png

(图:低碳促进中心内部智能调度系统)

“AI及数字化只是效率工具而已。在能源这个行业里,客户最终是为整个能源的成本和绿色闭环买单,为这套完整解决方案所产生的价值买单。”孙东来表示,“对于真刚需的企业而言,他们与极熵这样的新型能源系统公司是一种双向奔赴。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不能切实解决碳中和的问题,CBAM等碳关税对未来出口成本将带来十余个百分点的上涨影响,从而使企业丧失产品竞争力或是利润,这对全球工厂的中国企业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趋势二:绿色微电网为工业绿色转型打造发展样板,“推广”全国势在必行

在能源变革与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用能也需要相应地同步调整。近年来,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建设与应用逐渐推广到全国各个角落。

绿色工业微电网是一个全新的能源供、配、用的形态,背后离不开极熵科技这样的能源管理企业的推动。比方说,传统的钢铁厂是通过烧煤来加热钢炉,但是当钢铁厂不再烧煤、改用电炉,整个生产工艺都需要调整。电炉具有一些特性,如果能源供给来自分布式或集中式的光伏发电,则需要应对电力供应相对不太稳定等问题。因此,需要把生产与绿色电力供应相匹配,进行整体的能源系统改造与用能系统的改造,来构建绿色工业微电网。

在电气化与电力来源低碳化的大背景下,绿色微电网是在工厂和产业之间进行相应的协同和改造,以让企业在真正意义上达成低碳绿色的生产,实现减碳目标。绿色微电网用绿色的电来生产风电、光伏、储能设备,同时用这些风光储设备产生绿色的电,来支撑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所需。

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了全国首批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名单,共19个案例入选,涵盖工业园区、钢铁、有色、石化、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电子、5G基站等多个应用领域,上榜案例来源既有国电投、金风科技等央企、上市公司,亦有垂直的专业能源管理企业。

例如,在工业园区领域,金风科技的北京亦庄碳中和智慧园区绿色微电网就入选了全国首批示范案例。公开信息显示,该智慧园区建筑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是涉及制造、办公、居住的综合性园区,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园区通过部署4.8MW分散式风电、1.3MW分布式光伏、665kW的微燃机使园区实现了冷热电三联供,园区还有钒液流、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多种形式储能。园区数字化系统和智慧能效技术使园区实现水、电、气等能耗的数字化、可视化,加快整个园区的碳核查进程;通过智慧能效平台,还能够直观了解损耗情况。

又如,极熵科技贡献了江苏工业城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及安徽食品工厂智慧运营绿色微电网两大全国示范案例。极熵科技一直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高效的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和智能的能碳管理解决方案。多年的实践积累,让极熵科技得以把握工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痛点,并通过创新的技术和服务模式,帮助企业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碳排放的最小化。

以红豆工业城的纺织工业绿色微电网场景为例,红豆工业城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园区中有超过100家工业企业,拥有自备火电厂、光储新能源、蒸汽管网以及能源供给系统。园区每年能耗近三亿度电,也面临着面临一系列能源管理问题:如何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近百位能源运维人员如何管理?百兆瓦的光储系统如何运维?以及,如何实现绿色低碳的园区整体用能转型?

极熵科技通过一整套的AI能源资产管理平台,协助红豆完成了对光、储、配网和工业负荷的全面智能化管理,并通过多能源微网间的功率平衡与优化分配,实现了整体用能成本每千瓦时0.12元的下降。目前,整个项目实现年光伏发电量超3500万千瓦时,消纳比例接近100%,园区绿电占比超过了25%;同时,园区每年节约标煤1.19万吨,减少CO2排放量2.75万吨。

图片3.png

实际上,绿色微电网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商业中心、商业办公楼、居民社区、公共建筑等都需要经过改造,才能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当下,有了一间间精品化的样板间,未来绿色微电网必将推动我国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趋势三:化石能源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倒计时,全球加速推出绿色政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化石能源退出历史舞台,全面向新型能源转型,走向低碳化、碳中和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势。

2023年12月13日,“加时”一天的COP28(《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在阿联酋迪拜艰难闭幕。在这场大会上,198个缔约方共同达成了人类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新共识:“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推进能源系统向脱离所有化石能源的方向转型,在这个关键的十年加速行动,以便在2050年左右实现科学的净零排放。”

这项共识被称作“阿联酋共识”,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全球各国就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

全球范围内,各国正从法律法规层面提高对于碳中和、低碳绿色发展的监管力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正变得更加注重实效。仅2024年开年,在欧洲及中国,有关碳排放的重磅政策就连接不断。

欧洲方面,上文提到的《增强消费者绿色转型指令》于1月17日被欧洲议会通过,该新规适用于向欧盟消费者销售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明确禁止商品“漂绿”以及向消费者提供具有误导性的产品信息。

具体来看,新规将禁止企业使用“环境友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天然(natural)”、“可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气候中和(climate-neutral)”或“生态(eco-)”等空泛的环境声明,除非企业能提供公认的优异环境绩效证明。可持续标签也将受到监管,未来欧盟将只允许使用经认证或公共机构制定的可持续标签。

新规还规定,通过购买碳抵消来宣称实现碳中和的产品,也被列入“漂绿”范畴。在欧盟看来,如果企业是“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抵消,声称产品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对环境具有中和、减少或积极影响”,则属于误导性商业行为而被禁止。这也意味着,贴着“零碳”“碳中和”等标签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未来将存在违规风险。

据悉,此项立法仍需获得理事会的最终批准,然后在欧盟公报上发布才算正式生效。此后欧盟成员国将有24个月的时间将之纳入其国家法律。

中国方面,有关绿色发展及碳交易市场的政策亦按下加速键。

就在今年2月4日晚,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近日签署第775号国务院令,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简称《条例》),共33条,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中的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司法部、生态环境部负责人答记者问时强调,排放数据真实是碳排放权交易正常进行和发挥政策功能的基本前提,对此《条例》提出要强化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并且加大处罚力度。

而此前,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对外公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在这份我国生态文明文件建设顶层设计文件中,强调要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与全国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组成完整的全国碳市场体系。

政策的不断推进,也意味着,当下全球对于碳政策都向着更注重实效的方向发展。从企业生产到居民生活,如何实质性地达到碳中和变得越来越重要。新能碳时代的大幕,正缓缓拉开。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