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网银行:秉承数字基因,多渠道品牌建设

   时间:2024-06-05 10:46:29 来源:互联网编辑:茹茹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近日第二届“声誉风险与品牌公关管理论坛”上,一场关于品牌建设与声誉风险管理的深入探讨吸引了众多目光。新网银行品牌市场部总经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高级顾问许小青,作为金融机构代表之一,在“新质迸发 行稳致远——塑造品质时代新动能”的圆桌论坛环节中,分享了新网银行在品牌建设方面的经验。许小青表示,新网银行坚持“年轻化、大众化”的战略思路,通过新媒体矩阵运营,持续输出符合用户价值需求的内容,用当下年轻人青睐的方式树立专属的金融品牌IP符号。

秉承数字基因多渠道品牌建设

《投资时报》:与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相比,互联网银行有着较大区别,在品牌建设方面,互联网银行又有哪些不同?互联网金融机构品牌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许小青:新网银行是数字银行,和主流银行相比,数字银行具有线上运营、数据驱动的业务特点,基本所有业务采取全线上经营。

新网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解决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风险识别难等诸多问题,以全在线、全实时、全客群的方式,打破作业时空限制。

在品牌建设上,新网银行与生俱来的数字基因,使我们更容易触达年轻活跃、互联网渗透率高的用户群体,我们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渠道进行品牌曝光和产品业务推广。

我们近期的国风短视频和体育直播栏目Sports Talk在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广受粉丝好评。国风短视频更是将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符号进行深度融合,也契合了当下互联网年轻群体对带有新中式、国潮等主题元素的文化产品需求。

从这可以看出,新网银行作为数字银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坚持“年轻化、大众化”的战略思路,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新媒体矩阵运营,持续输出符合用户价值需求的内容,用当下年轻人青睐的方式树立专属的金融品牌IP符号。

六方面着手打造品牌IP符号

《投资时报》:在探索流量密码、打造专属品牌IP符号等方面,新网银行有着诸多积累,有哪些具体操作经验?

许小青:在探索流量密码,打造专属品牌IP符号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六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洞察用户需求。新网银行通过新媒体平台数据分析和用户的兴趣爱好调研,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习惯。能够帮助我们精准定位目标用户群体,制定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营销策略。例如,通过分析用户在社交媒体上面的互动,发现用户对金融知识、反诈识别和在逆境中获取正能量这些内容有着强烈需求,从而推出相应的内容和线上营销活动,吸引用户关注。

二是创新内容营销。在内容营销方面,新网银行注重创新和多样化。我们不仅通过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形式进行营销,还积极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例如,体育直播栏目Sports Talk通过邀请知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和优秀运动员等进行线上直播,分享运动心得和成长故事,成功吸引了大量体育爱好者的关注。这种形式既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又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黏性。

三是打造专属品牌IP。新网银行致力于打造独特的品牌IP,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与知名人物、热门IP的合作,推出一系列品牌活动和内容。例如,与体育明星合作,打造Sports Talk栏目、国风私塾栏目,既提升了品牌形象,又借助明星效应吸引了粉丝关注。同时,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符号和文创用品,使品牌形象更加生动和有趣。

四是社交媒体运营。我们也非常重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运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与用户进行互动和沟通。通过发布有趣、有用的内容,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增加品牌曝光和用户互动。例如,通过微博和微信推出金融知识问答活动,不仅提高了用户的金融素养,还增强了品牌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五是数据驱动决策。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分析体系,实时监测营销活动的效果和用户反馈,并根据数据调整营销策略。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优化用户体验,提高营销效率。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某类内容受欢迎度较高,及时增加该类内容的推送频率,提升用户满意度和活跃度。

六是注重用户体验。在营销活动中,新网银行一直重视用户体验。我们通过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希望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例如,在线上直播活动中,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和互动体验,确保用户能够流畅观看和参与。同时,关注用户反馈,及时解决用户问题,提高用户满意度。

这些精彩分享不仅展现了新网银行在品牌建设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也揭示了战略思维。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正推动新网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金融品牌。未来,新网银行将继续深化这一理念,不断探索品牌建设的新路径,以期在品牌管理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