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他,一辈子“蓝领”,如何绘就中国火箭飞天弧线?

   时间:2024-08-12 11:08:57 来源:ITBEAR作者:王婷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中国的航天领域,有一位被誉为“蓝领院士”的科学家,他就是余梦伦。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资深专家,余梦伦院士不仅是我国弹道式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先驱,更在基层岗位上默默耕耘了六十余年,展现出了非凡的科研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余梦伦的科研生涯始于1960年,他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提前毕业后,被分配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开始了为导弹和火箭计算飞行路线的生涯。1965年,我国开始研制东风系列某型号导弹,余梦伦作为弹道设计小组的核心成员,面对超长的飞行距离,提出了低弹道和高弹道相结合的特殊弹道方案,这一创新思路成功解决了试验难题。

据ITBEAR了解,在那个年代,手摇计算机是余梦伦和同事们进行大量计算的主要工具。通过无数次手臂的摇动,他们完成了最初的导弹弹道设计。回忆起那段时光,余梦伦笑称:“要想导弹打得准,手臂就得先摇肿!”

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射返回式卫星的任务提上了日程。余梦伦再次面临挑战,需要解决火箭速度和运载能力的问题。此时已年过四十的他,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从零开始掌握这一新技能。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分析,余梦伦提出了“小推力弹道方案”,使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了25%。这一创新方案为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

余梦伦的科研成就不仅仅止步于此,他还参与了“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简称“长二捆”)的研制全过程。这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一大飞跃,也成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余梦伦回忆道:“‘长二捆’是我们国家航天一个很大的转折,是中国航天进入载人航天的一个开门红。”

尽管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余梦伦却始终保持低调和内敛。他坦言,自己因口吃问题而性格内向,但这反而让他更加专注于工作。六十多年来,他一直扎根于基层班组,抢着干、踏实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航天人的奉献精神。

如今,年近九旬的余梦伦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为中国火箭设计出完美的飞天弧线。他的班组被命名为“余梦伦班组”,成为中国航天第一班组,这也是对他多年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

余梦伦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航天人,他的坚守和奉献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他所说:“永远工作在科研的一线,为中国火箭设计出完美的飞天弧线,是我最大的幸福。”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