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杨利伟返航时听到敲门声,难道是外星人?过了17年后,终于有答案

   时间:2024-08-28 14:19:15 来源:周一影视自媒体作者:顾青青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好奇心的推动,世界充满了未知,没有现成的答案,唯有带着好奇心不断探索,才能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

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也是牺牲与奉献的过程,好比人类的“飞天梦”,亦是经历了漫长的积累沉淀,方有今天的成就。

01

中国明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后人称他为“万户”,原名陶成道,是“世界航天第一人”。平日里,他在报效朝廷之余,便会进行一项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某个方法,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的飞翔。

某天,他将47支火箭绑在了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点燃了火箭,飞向了天空。他算是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但与此同时,火箭爆炸,他也献出了生命。

追求梦想的路上,需要冒险与奉献精神,那些勇于向未知进发的人,都值得人们尊重,而在中国的航空领域上,杨利伟也是一位让人敬佩的“飞天英雄”,是“中国上天第一人”,他在2003年顺利升空并返航,代表的是中国航天事业跨越性的进步。

杨利伟作为中国航空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此次的太空之旅中,可谓冒了巨大的风险。实际上,17年前,他确实在返航途中险些丧命,当时,他听到了诡异的“敲门”声,可那种环境下,怎么会有人来敲门呢?难道他遇见了外星生物?这件事让他每每想起,都会冒出一身冷汗。

敢一个人独自遨游太空,这需要莫大的胆识。而能够成为中国首位登上太空的人,则需要过硬的身体素质与智商。杨利伟从小到大,便是这样的一个优秀存在,他虽生于普通家庭,却自幼天资聪敏,有着令人称奇的记忆力,在18岁那年,考进了河北省空军某高校学习。

这位众人眼中的学霸,心中怀有一个航天梦想,努力加天资,他一路读到了博士,从澳门知名大学毕业后,成为了祖国宝贵的科技人才,后来以优质的条件,被选入了航天部门。

杨利伟32岁时,从严苛的考核、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预备航天员。此后,他在整整6年的时间里,每天都接受高强度的模拟训练,最终在2003年被选为“航天员”。

02

当年10月15日,他在全国民众的瞩目下,搭乘“神舟五号”飞船登陆太空,环绕地球14圈,成功返航。就在国人为英雄的返航而欢呼时,殊不知英雄若是再晚一步,便无法再回来了,那“敲门声”让杨利伟一想起来就后怕。

返航前,杨利伟巡航21小时后,准备按照原计划返航。而在途中,他突然发现飞船外面的隔热层以超快速度提前脱落,如果隔热层全部脱落,他将会在飞船外2000摄氏度的高温下,瞬间化作灰烬。

发现危险后,杨利伟保持着冷静的头脑,按照平时的应急训练去操作。与此同时,飞船门舱突然传来了“敲门声”,这杨利伟的精神愈加紧张,只能抓紧时间在隔热层全部脱落以前返航。

21小时后,杨利伟有惊无险地返回了地球上,成功着陆,面对那些采访镜头,他只讲述此行的收获,将诡异的“敲门声”,隐藏在了心底。

这件事令他很困扰,他实在想不明白,太空为什么会有敲门声,难道自己真遇到了外星人?为了避免大家的恐慌,他陷入了严肃的沉思,考虑到底要不要将这件事说出来。

最终,他把“太空敲门”事件告诉了同事,航天部门对此十分重视,于是那些科学家不断地进行推测、实验,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17年,这诡异的敲门声,终于有了官方权威答案。

而从今天我们都没有发现外星人来看,这敲门声并非外来生物来访,是源于一个极为科学的原理,只是杨利伟为什么想起时会冒冷汗呢?

原来,这敲门声是飞船在高速飞向太空时,遇气压骤变,导致内部结构被挤压,隔热层的脱落,使得飞船内外部的气压不稳,从而产生了类似有人敲门的声音。

03

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杨利伟返航晚了一步,后果不堪设想,那阵阵“敲门声”是危险的警示,好在杨利伟头脑冷静,能力够强,才在有条不絮地化解了一场危机。

杨利伟能够取得傲人的成就是有原因的,他环行地球的这14圈,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做准备,每天都在为航空梦严苛地打磨自己,一丝不苟地学习相关知识,风雨无阻地进行相关锻炼,让自己从身体素质、知识理论、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达到了接近完美的状态,才能代表中国完成这个壮举。

而对于当年“敲门声”的经历,杨利伟想起时是后怕的,毕竟在那种情况下太危险了,可能一个不小心就会丧命。

事情的真相被解开后,他则表示一定要相信科学的力量!面对未知,人们会猜想到各种可能,但最终需要科学的去论证,如此才能不断拓展文明,获得更大的进步。

未知,充满了神秘与危险,这份风险需要各个领域的人才去承担,去风险,文明的硕果来之不易,像万户、杨利伟等勇于迈向未知的领头军,都是民族的英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