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16日消息,随着新能源车型在营运市场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乘客反映,在乘坐电动车时更易出现晕车情况。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乘客纷纷吐槽司机师傅的“风琴脚”,同时勾起了许多中年人儿时的晕车记忆。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坐车时容易晕车呢?
据ITBEAR了解,晕车现象与人体内部的平衡感知系统——内耳前庭器密切相关。当乘客坐在行驶的车辆中,特别是经历加速、减速或转弯等动作时,内耳前庭器会受到刺激。若这种刺激超出一定限度,或与视觉等其他感官信息发生冲突,大脑便会接收到矛盾信号,进而引发晕车症状。例如,在车辆急加速时,内耳感知到身体前倾,而眼睛却看到相对静止的车内景象,这种感官不匹配便可能导致晕车。
此外,车内环境亦是影响晕车的重要因素。封闭且空气不流通的车厢、异味刺激(如汽油味或新车塑料味)、不适宜的温度等,均可能加剧乘客的不适感,从而增加晕车风险。特别是在一些老旧燃油车型中,由于密封性不佳,车内异味较大,更易诱发晕车。
现代电动车凭借其出色的动态性能和平稳的自动驾驶技术,为乘客带来了全新的乘坐体验。然而,这些特点也可能成为加剧晕车的潜在因素。同时,随着车载电子设备的增多,乘客在车内更易分心,这也可能成为诱发晕车的另一原因。
为了有效解决晕车问题,提升乘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赛力斯联合招商车研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主导下,着手研制《汽车抗晕性能试验及评价方法》标准。该标准旨在通过标准化的试验和评价指标,全面评估汽车在各种行驶条件下的抗晕性能。这不仅有助于汽车制造商针对性地优化产品设计,减少晕车现象,还将对提升乘车安全性、降低因晕车导致的交通事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该标准的研制工作基于汽车实际应用场景和乘员生理反应,构建了一套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适用于七座及以下的乘用车。通过专项测试和大量验证,确立了科学的测试环境、试验流程和评价指标,为汽车抗晕性能的量化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该标准已广泛吸纳了来自整车企业、检测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医院等多方意见,确保了其全面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未来,随着标准的正式发布和应用,有望为汽车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进一步提升乘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关键词:#新能源车型# #晕车现象# #内耳前庭器# #汽车抗晕性能标准# #乘客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