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5日消息,在民生需求中,生鲜采购作为最为刚性的需求之一,一直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生鲜电商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尤其是在经历了特殊时期的“居家买菜”市场教育后,以叮咚买菜为代表的O2O生鲜电商平台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并在盈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叮咚买菜近期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其GMV达到62.18亿元,同比增长16.8%;总营收为55.99亿元,同比增长15.7%。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叮咚买菜实现了1.03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近13倍。这也是叮咚买菜连续第七个季度实现Non-GAAP下的净盈利,进一步证明了其当前模式的可持续性。
尽管叮咚买菜已经通过正向盈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外界对其前置仓模式的规模化扩张以及未来的持续性盈利仍存在诸多疑虑。据ITBEAR了解,曾经同样采用前置仓模式但已倒闭的每日优鲜,就是叮咚买菜需要警惕的前车之鉴。因此,尽管财务指标向好,叮咚买菜仍不能掉以轻心。
叮咚买菜在净利润“转正”前,也经历了长时间的亏损期。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间,叮咚买菜分别净亏损18.7亿元、31.8亿元、64.3亿元和8.07亿元。然而,自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叮咚买菜在Non-GAAP标准下实现了正向盈利,并持续至今。这种盈利的实现,部分原因是叮咚买菜牺牲了营收规模,专注于保留能够实现正向盈利的城市站点,削减入不敷出的站点。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叮咚买菜的GMV较2022年减少了16.3%,至219.69亿元,甚至比2021年同期的规模还少7.35亿元。这种策略调整虽然立竿见影,但也意味着叮咚买菜依赖的是节衣缩食而非规模效应来实现盈利。截至目前,叮咚买菜不足6亿美元的市值也反映了其在资本市场上的低调地位,投资者对其持观望态度。
叮咚买菜的盈利模型难以复制,前置仓模式也面临逻辑悖论。目前,叮咚买菜正在向制造型、科技型的零售企业转型,与朴朴超市、美团买菜等同样在向即时零售方向变革的玩家相似。以美团买菜为例,其已宣布升级为小象超市,从生鲜电商转型为全品类零售平台,进一步拓展商品品类,以满足更广泛的消费者需求。
然而,对于叮咚买菜而言,压缩成本仍然是一个挑战。目前,叮咚买菜获得盈利的基础是其开放的运营城市多为年轻人多、生活节奏快的城市,如深圳、上海。但高客单价和特定的目标用户群体限制了其市场规模。叮咚买菜需要在保持盈利的同时,探索如何进一步扩张并吸引更多消费者。
行业竞争压力大,叮咚买菜在盈利之后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财报显示盈利,但叮咚买菜还依赖政府补贴和其他非经常性收入。同时,生鲜电商赛道的竞争日益激烈,叮咚买菜需要在不同城市应对各种竞争压力,并寻找新的增长点。
结语:叮咚买菜通过调整经营策略,在营收规模与盈利之间做出了选择,这是一条在财务层面实现“自给自足”的稳妥路线。然而,叮咚买菜仍面临如何实现规模与盈利能力平衡的挑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叮咚买菜需要谨慎扩张,并寻找更多的市场机会。
#叮咚买菜# #前置仓模式# #生鲜电商# #盈利挑战# #行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