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7日消息,上海交通大学赵一新教授团队近日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与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的合作研究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该研究针对钙钛矿模组的大规模工业化制备中的关键难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杂质修复界面工程策略。
通过这一策略,团队成功实现了光电转换效率超过22%的30cm×30cm大尺寸高性能钙钛矿光伏模组。这不仅解决了大面积制备中杂质累积的问题,还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该研究自2019年起便与宁德时代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攻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的科学难关。此次发表的成果中,杂质修复的界面工程被成功应用于大面积模组,并获得了国际领先的开口面积效率,经第三方认证,效率高达22.46%。
这一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解决了大面积多元组分钙钛矿薄膜面临的杂质、导电性和均一性等问题。团队的这一突破性的工作为进一步提升钙钛矿光伏模组的性能开辟了新的思路,有望推动太阳能行业的技术革新。
该论文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王海飞、交大与宁德时代校企联培博士生苏硕剑和陈悦天副教授共同担任第一作者,赵一新教授等多位专家参与撰写。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光伏技术,其高效、低成本的特点备受关注。上海交通大学赵一新教授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无疑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注入了新的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杂质修复界面工程# #光电转换效率# #宁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