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日,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利用AI技术模仿雷军声音的恶搞视频,内容涉及对堵车、假期等话题的尖锐评论,甚至包含不雅言辞,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据统计,相关话题浏览量已突破亿次大关。
面对网友关于“为何骂人”的询问,雷军以三个发怒的表情作为回应,显然对这些恶搞视频感到不悦。这些视频不仅损害了雷军的个人形象,更触及了名誉权的边界。
AI技术的普及使得深度合成内容日益增多,从文字、图像到音视频,其生成门槛越来越低。然而,这也带来了信息失真、认知混乱等社会问题。此次“雷军AI配音”事件,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由AI技术引发的侵权甚至犯罪行为已非孤例。此前,“三只羊卢某”录音事件便是一起通过AI配音伪造的典型案例。鉴于此,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已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公众警惕“AI换脸拟声”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
在此背景下,如何规范AI合成技术的应用和传播边界,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对相关内容作出规定,但在实践层面,仍需进一步细化指导原则,明确各方责任。
例如,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大模型平台,在此类侵权行为中应承担何种责任?相关网络平台又应如何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和扩散?这些问题均值得深入探讨。
尽管部分涉事视频标注了“AI合成”字样,但仍有网友表示,此举并未能有效避免对雷军形象的损害。这也引发了对名人肖像权、名誉权保护的进一步思考:是否仅凭标注就可随意合成、恶搞名人内容?
“雷军之怒”不仅是对个人权益的维护,更是对AI合成技术规范应用的呼吁。此事件能否成为依法处置AI合成侵权的典型案例,值得期待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