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智能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15年,起初由销售出身的尹世明掌舵,逐步在百度内部提升了战略地位。2019年,百度云品牌正式升级为“百度智能云”,强调了智能化的结合,与百度ALL IN AI的战略更加统一。此后,在百度CTO王海峰的主导下,百度智能云进入了“云智一体”的阶段,王海峰将AI技术与云进行了深度融合,提升了百度云的技术竞争力。
然而,王海峰的商业化经验相对欠缺,这使得百度智能云在增长和盈利方面面临挑战。沈抖的到任,无疑为百度智能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沈抖在接手之初,就面临着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对规模和健康度的明确要求,既要实现增长,也要保证利润。
沈抖的幸运在于,他接手新业务不到一年内就遇到了大模型的爆发,这为百度智能云带来了重大的转机。大模型的出现,让AI真正成为云计算的牵引力,带动了AI工具层的兴起和算力使用的爆发。百度智能云凭借在大模型上的先发优势,迅速在商业化上取得了领先优势。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4年1-8月份,国内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数量达到475个,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百度智能云在众多央企和行业中实现了中标项目数、中标项目金额等多个“第一”,展现了其在大模型应用上的强大实力。然而,对于沈抖来说,挑战和压力并未结束,盈利仍然是百度智能云的重要目标。
在百度智能云的收入构成中,底层算力的收入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大模型服务的盈利仍面临挑战。沈抖表示,大模型的价值虽然存在,但从价格上还没有体现出来,市场仍处于混战阶段。因此,百度智能云更加关注于提供算力基础设施,以降低算力成本,推动大模型成本的降低。
百度在GPU算力上具有一定的经验优势,这使得其在提供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具有竞争力。沈抖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稳定的算力支持。大模型和算力对云厂商来说,就像抽水泵和蓄水池的关系,虽然现阶段还是算力赚钱,但长期来看,大模型仍然是重要的牵引力。
未来,百度智能云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AI大模型领域,阿里云、智谱AI、科大讯飞等实力厂商都在积极布局,希望形成AI开发者的生态。同时,在基础设施方面,百度与阿里云、华为云等厂商的竞争也在加剧。百度智能云需要在这场马拉松式的长期战争中,不断攻坚各个领域,以实现真正的规模和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