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第三届OpenHarmony技术大会的编译器与编程语言分论坛上,行业专家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编译器与编程语言技术的最新进展。此次论坛聚焦于编译器、编程语言、工具链、编译器测试以及GC测评等多个方面,旨在提升应用开发效率与性能,同时增强系统的健壮性与安全性。
华为编程语言资深技术专家董鑫详细介绍了仓颉编程语言的主要特点,包括原生智能化、天生全场景、高性能和强安全。仓颉语言旨在通过提供原生AI应用框架与Agent DSL,以及支持定制扩展和可伸缩的轻量运行,来提升OpenHarmony智能应用开发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博士生汪钇丞提出了一种新的跨语言运行时GC性能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一套与运行时无关的内存操作原语,构建或生成面向多语言运行时的一致GC负载,以解决现有垃圾回收机制对应用程序性能的影响。
北京大学博士张星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操作的双向实时编程框架,该框架允许开发人员通过直接操作程序输出来修改程序,使得更新后的程序能生成所需的输出。这一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双向实时编程的实用性。
南京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谭添分析了基于太阿研发的面向仓颉的Tai-e-Cangjie程序分析框架的优势,并指出其对促进仓颉语言生态发展的重要贡献。
华为语言虚拟机实验室架构师王亚东在演讲中提出了基于OpenHarmony提供的系统级JSVM,构筑具备竞争力的JS体验的策略,这对于提升手机应用的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华为编译器实验室架构师俞超分享了毕昇编译器在HarmonyOS NEXT系统的应用实践,介绍了该编译器为生态伙伴带来的先进编译优化技术。天津大学教授、国家优青项目获得者陈俊洁则介绍了基于程序综合的测试程序生成思路及其设计的一系列技术。
通过实际的技术分享和案例展示,此次分论坛为开发者们提供了在OpenHarmony生态中找到系统性的编译器与编程语言技术的机会,从而助力提升应用的开发效率、性能和安全性。OpenHarmony项目技术指导委员会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且技术领先的编译器与编程语言交流平台,为系统及应用开发者提供技术交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