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智驾技术近年来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大亮点,尤其在中高端车型中,智驾几乎成为标配,甚至成为提升车辆售价的重要手段。然而,智驾的真实边界却时常模糊,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与事故。
车企在宣传智驾时,往往夸大其词,使得部分消费者误将智驾等同于自动驾驶,进而在驾驶过程中分心,导致事故频发。智驾技术虽在不断进步,但其局限性和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从高速到市区,智驾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但技术发展的代价也逐渐显现。尤其是L2+级别的智驾,虽功能增强,但仍未达到L3标准,事故责任仍归驾驶员。
实际使用中,智驾系统误识别、未识别等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碰撞事故。车企在宣传时往往只强调零接管等亮点,对风险却闭口不提,使得消费者在事故后维权困难。
智驾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卖点。然而,车企有责任明确智驾系统的边界,消费者也应保持谨慎,不将智驾当作自动驾驶使用。
数据显示,智驾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渗透率不断提高。在资本和市场的推动下,智驾功能正在加速普及。然而,智驾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仍需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