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一起非法测绘事件引发了业界对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广泛关注。该事件不仅揭示了地理信息测绘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重要性,也暴露了该领域存在的合规难题。
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运行高度依赖高精度坐标和高清影像数据,这些数据均属于地理信息测绘范畴。然而,地理信息测绘需具备相应资质,而智能网联汽车收集数据所涉及的测绘资质主要为导航电子地图与互联网地图,其中甲级资质更是稀缺。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测绘行为逐渐深入至B端。车端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地理信息,这些数据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成为监管重点。
要入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首先需获取资质。涉及地理信息测绘的资质种类繁多,但智能网联汽车主要聚焦于导航电子地图制作和互联网地图服务。其中,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资质尤为关键,因它与车企的辅助驾驶、自动驾驶业务紧密相关。
高精地图,作为自动驾驶的重要感知基础技术,曾一度成为行业香饽饽。然而,随着技术演进,自动驾驶系统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逐渐降低,车企纷纷推出“去高精地图”方案,进入“无图时代”。尽管如此,无图方案仍需依靠地图作为感知补充。
尽管技术有所进步,但资质问题仍是绕不开的坎。2022年自然资源部复核时,通过“甲导”换证审核的仅剩19家。车企、服务商及智能驾驶软件提供商要想发展自动驾驶技术,仍需与图商合作,但合作成本高企。
除了资质问题外,更为关键的是数据处理主导权的问题。只要涉及测绘数据回传、处理等一系列行为,主导权均在图商手中。这导致一些企业私自采集处理、自给自用或以“圆滑”的委托形式与图商合作。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备,合规要求愈发细化。2024年版的《测绘通知》明确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使用的各类地图均属于导航电子地图范畴,相关数据处理活动应由具有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等测绘资质的单位承担。
即便是一直支持无图的特斯拉,也不得不寻求与图商的合作。私自采集处理地理信息、“委托”处理的空间在法规完善下逐渐压缩。
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合规标准日益明确,车企与图商之间应共同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合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