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日,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曝光了一款在校园内风靡的“死亡游戏”,该游戏通过特定动作诱导体验者迅速进入窒息缺氧状态,引发了家长们的广泛担忧。
据悉,这款被孩子们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的游戏,包含的危险动作可能导致玩家休克甚至永久性脑损伤。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尝试该游戏后迅速晕倒,出现尖叫、冷汗直流的症状,事后仍感到头痛头晕。
这并非“死亡游戏”首次出现。早在20世纪末,该游戏就已在内地和沿海城市传播,并迅速在青少年中流行。当时,教育部曾发出警告,明确指出此类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并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
然而,多年过去了,“死亡游戏”似乎并未彻底消失。是游戏的传播更为隐蔽,还是某些契机使其死灰复燃?更重要的是,为何仍有如此多的未成年人愿意冒险尝试?
有观点认为,“死亡游戏”之所以屡禁不止,与媒体对游戏的美化传播密不可分。一些媒体在描述游戏时,过于强调其带来的幻觉体验,如“看见童年场景”、“目睹梦幻景色”等,这无疑增加了游戏的神秘感和吸引力。对于辨别能力不足、好奇心旺盛的未成年人来说,这样的描述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监管部门的疏忽和平台的不作为也为“死亡游戏”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尽管教育部已多次发文要求删除有关“死亡游戏”的介绍,但相关信息仍在网上流传。一些网站和平台对屏蔽词不够敏感,使得别有用心之人有机会钻空子。
生命不是儿戏,死亡更不能成为游戏。面对“死亡游戏”的屡禁不止,我们必须采取更为坚决和有效的措施。监管部门和平台应加大力度清理美化传播死亡游戏的信息,家长和老师也需更加细心地观察孩子的娱乐方式,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介入。
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死亡游戏”彻底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