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多起私募基金以协议转让方式投资上市公司案例引发市场关注。这种趋势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因?
大智慧公司近日公告显示,其控股股东张长虹计划通过协议转让,将持有的1亿股公司股份转让给嘉亿资产的代表产品嘉亿1号基金,占公司总股本比例超过5%。这一交易以7.36元的价格进行,总价款高达7.37亿元。类似的情况并非孤例,近两个月来,已有近1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与私募基金之间的协议股权转让相关公告。
有私募投资总监向记者透露,私募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投资,主要是基于对目标公司未来市场表现的信心。协议转让通常能获得较市场价格更为优惠的股价,被视为一种理性的投资方式。然而,这也引发市场对大股东是否借此途径规避减持限制、实现套现的疑虑。
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实控人通过协议将股份转让给私募基金,正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常态。据统计,仅9月以来,就有多家私募机构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从上市公司大股东手中接过了大量股权。
业内专家分析,私募机构青睐协议转让方式,主要得益于其多方面的优势。首先,私募能够直接与上市公司股东协商交易细节,量身定制符合自身投资策略的交易方案。其次,相较于二级市场购买,协议转让更具灵活性和效率,能够迅速完成大规模股权收购,并降低交易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私募在协议转让过程中还有机会获取公司的关键信息,有助于其更准确地评估投资价值和潜力。
然而,随着协议转让的频繁发生,市场也开始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在减持新规的背景下,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减持股份是否合规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减持新规对大股东减持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包括协议转让后的锁定期要求等,旨在维护市场稳定和公平。
有机构人士指出,当前私募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协议转让热潮,既受到减持新规的影响,也与市场解禁高峰期、股价下行等市场因素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应密切关注相关交易的真实动机和潜在风险。
对于私募机构而言,在积极参与协议转让的同时,也需高度重视合规问题。确保交易符合监管机构的规定,是私募机构在资本市场中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