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24广州车展丨东风日产周锋:正在追赶中国企业 采用"Global+Local"全新模式开发新车型

   时间:2024-11-16 19:00:0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编者按丨2024年11月15日,2024(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开幕,本届车展主题为“新科技 新生活”。作为年内压轴的国际汽车展览会,2024广州车展吸引到国内外主流车企悉数参与,展车总数1171辆,其中全球首发车78辆、新能源车512辆,新能源汽车数量再创规模新高。

作为行业权威媒体,《晏会厅》·广州车展特辑现场对话车企掌舵人,深度剖析车圈动态,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共享智慧与经验,把握行业发展脉络。

以下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周锋的访谈实录:

YAN:我们知道每年的广州车展也算是东风日产的主场,作为一家广州本土的企业,这次广州车展主要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新车型?

周锋:这次车展,我们为大家带来了全球首次亮相的纯电轿车——N7。N7是东风日产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全新的Glocal模式开发的首款全球化车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大化地将全球的技术、中国的技术、中国的资源和速度进行了融合,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更多、更好的体验跟感受。

YAN:我觉得这个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一点,就是纯电车型的速度。

周锋:对,我们确实在向中国的企业、中国的速度在使劲的追赶,这个过程中核心的要点是认知的改变,所以整个团队现在全力以赴地在进行追赶的动作,大家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就是要快,要更快。

YAN:所以你刚才说到了一个词叫Glocal,是Global和local两个词的组合,这个理念和这个认知是东风团队和日产的全球团队,大家在一起深度的沟通,并且达成的一个共识,未来会成为一种模式和理念?可以这么理解吗?

周锋:是的,东风日产在中国已经是第21个年头,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面,我们的研发团队已经参与并主导开发了50款以上的车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非常好的造车底座,这个内容是我们从日产的全球技术平台上面得到的非常大的历练和积淀,另一个方面,在这几十款车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极大的应用了中国技术、中国资源,特别是东风集团现在在整个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应该说Glocal模式的背后就是Global+local的组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反应,应该是一个物理和化学反应的融合体,在这个话题上面,我们认为,在合资公司面向后面的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有了更大的模式创新,围绕这件事情,从今天我们谈到的技术融合,接下来还将延伸到市场的拓展,从国内市场延伸到海外市场,所以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合资公司的新模式、新合资合作的2.0新时代,东风日产有机会去迈出领先的一步。

YAN:我觉得周总讲得特别好,因为我们这几年大家都在说汽车工业百年变革,但通常大家说的是技术、产品,但实际上具体到公司,公司是需要深度变革的,我觉得只有你的认知变革,公司的组织,包括你的观念变革了,可能你的技术和产品的变革才能跟得上,我感觉东风日产在合资公司里面是迈出了这一步。

周锋:是的,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我们原来的核心能力是执行,我们在很多领域的背后,执行力是非常强的。今天这个时代,现在更需要的是方向,明确的方向,而这个领域在中国,我们有了更大的空间去因为客户而变、因为技术而变,因为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竞争格局而变,面对所有的变化,我们认为让一线、让炮火和指挥的需求之间形成更好的连接,特别的重要。而这种重要的背后,就是坚定的以客户为中心,这种理念并不是简单的说原来没有,而是我们现在清楚地知道,客户是真实地在加速变化,所以我们应该也要让我们自己的认知,我们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与时俱进地去改变、去学习,这个一旦形成了共识,我相信我们的执行力、行动结果会更好。

YAN:新车N7的定位和亮点,您能给大家介绍介绍一下吗?

周锋:新车N7是一款面向中国主流家庭用户的新能源轿车,它是一款中高级别的大尺寸的纯电轿车,至于亮点,在15日的新车亮相发布会上,我讲了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造型,我们在整个N7的设计过程中,事实上是集成了日产全球的设计理念和中国的设计元素的一个联合创新,其造型理念叫做“极简至美·明智于内”,应该说,在看到N7造型的那一刻,不只是第一眼的惊艳,还有一种长久的、在线的惊艳,我想这是我们在造型领域让它有满满的电感所自然呈现出来的一种造型风格。所以在前面的LED灯和尾部的OLED灯里面,我们有了更大的新的拓展元素。

光造型、光颜值还不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亮点是新舒适,东风日产原来的标签是“沙发厂”,我们有舒适的感受,今天我们要让沙发厂升级,变成一个对客户更加亲密的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和嗅觉这些感官体验出发,结合用户真实场景的需要,我们运用科技的力量来支撑舒适升级。即我们今天发布的AI零压云毯座椅,这款座椅搭载了多达49个传感器,全行业最多!这些传感器构成了电子皮肤系统,它能精准感知1毫牛的体压变化,能更好地去适应和支撑乘驾人员新的舒适体验。

当然,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是必不可缺的,我们今天的硬件能力、算力以及在整个智能驾驶领域的新的解决方案,应该可以说是直接拉满、我们有信心,N7的智能化能力将进阶行业第一梯队。

所有的这些技术,最终汇聚到场景里面,能带给客户的不仅是冰箱、彩电、大沙发,更重要地是这样的第三空间的背后是一个温暖的,是一个舒适的,是一个陪伴的,有情感共鸣的伙伴,我们希望N7能带给客户非常亲切的感受。

YAN:接下来市场节奏是怎样的?

周锋:预计N7将在明年的上海车展进行首发,后面还会有一系列的技术发布和媒体评测的工作,我也很希望我们的客户和媒体继续关心我们,能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和我们一起来深度地了解N7这款产品的具体细节。

YAN:我们知道东风日产在中国过去20多年的汽车工业发展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企业,它创造了日产速度,而且连续多年稳居在产销百万台,其实也是一个头部企业,大家过去一直说技术日产,这句口号是深入人心的,技术日产 人·车·生活,这是我始终觉得最好的八个字的厂家Slogan,大家都说我们要在产品和技术领域领先半步,尤其这几年市场的落差比较大,现在整个合资车企的承压不仅仅是东风日产,整个合资企业都在承压,您觉得这个问题是出在哪儿?

周锋:在过去的20年里,合资公司确实在中国取得了成功,也真实地带给了我们的客户非常好的体验,但所有这样一个体验确确实实在践行着一个Global To China,将全球的解决方案直接应用在中国市场并交付给客户,那个时候的领先主体是全球,是以海外的市场为优先,进而无差别地将产品导入到中国。我想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大背景是中国的新能源、中国的智能化速度已经实现了反超,成为了全世界的中心,成为了全世界的引领者,在这个过程中,靠的是更加地创新,靠的是更加地勇敢。

YAN:甚至很多的原创。

周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是客户对这些创新跟勇敢的支持。我想在这个题目的背后,确实,合资公司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对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速度、决心上有一些有一些犹豫,没看得那么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否认确实慢了一点,但是从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头羊的情况下,不确定变成了确定,所以更多地China To China解决方案,以及China To Global方案已经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市场涌现。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今天来反思发展的这样一个困难,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里面,所遇到地真实困难的时候,真实问题的时候,我觉得更重要的并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如何去面对这些困难和解决这些困难,这是战略维度里对我们来讲特别周期的,也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今天的东风日产,我们应该已经找到了这个答案,所以我们更加有底气和自信来面对,我们不害怕困难,也不害怕挑战,需要的是更加与时俱进,更加开放创新,来对中国客户好,这是我们应该干的事。

YAN:对,实际上我也曾经自己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试问一下,假如说我们把时间倒推五年或者倒推十年,以今天的认知回到过去,让合资公司来做个决定,或者让合资公司的外方来做个决定,要不要All in到新能源,我甚至觉得那可能大家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投入很大,甚至有巨额的亏损,合资品牌的外方,它作为一个Global的企业,它其实是全球布局的,全球的产品开发,全球的成本管控,他对这种亏损,甚至巨损的事情,即使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们也无法像我们的新型创企业或者一个完全自主企业那么去做的,我相信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东风日产中外双方达成高度一致的情况下,这依然是一个问题,这对外方来讲他会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就是我们需要去改变自己的认知、策略、战略,甚至是目标,至少是短期目标要改变。

周锋:把时间往前推五年,我们只能说有些遗憾,没有时空穿梭机,但第二个问题,更加重要,如果用未来的五年来看当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刚才从一开始说的不确定性,以及在这个不确定性背后,我们逐渐的看见了确定性,这个确定性不仅仅是一个战略,还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运营。这种运营一方面,很多人都觉得新媒体、智能化是一个技术变革,我的视角里,我认为它不仅是一个技术变革,它还是一个发生着巨大影响力的客户变革,中国客户成长的履历以及对智能化、对手机、对消费类电子的熟悉程度也是全球最领先的,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开发速度越来越像消费类电子,原来的四年到三年,到两年,现在恨不得往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迭代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是怎么样做得更好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格局下面,我们能够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体验,更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这样一个话题上面来。

因此,与其说我们在关心损益,我们在关心自己的经营结果,我更希望我们的股东双方一起来思考如何能够更好的以客户为中心,面向客户,提供让客户更满意的、更有价值感的解决方案,我相信只要对客户好,我们一定会有机会,反过来,如果是先利企业再利他,这件事太难了,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行动,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背后是先利他,再一起共同成就,我们让我们的朋友圈、生态圈能够正向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我想这样一种竞争,也是一种竞合,生存的状态,会让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更加有力量的、可持续的向上发展。

YAN:您讲得非常好,我们没有时光穿越机,但是能站在未来看现在,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第二个是我们应该回到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好,先利他再利己,这样的话,你把价值提供了,让客户愉悦了,可能你的经营结果会自然而然的而来。

周锋:我们笃信这点,谁对客户好,客户会回报给他。

YAN:过去20多年其实就是因为你给客户提供了好的产品和服务,你获得了成功。

周锋:是的,我也相信我们应该更上一个台阶,这是我们应该看的事。

YAN:实际上在东风日产的成长里面,因为我也是东风日产的老朋友,我们知道大概2005年的时候也是碰到了一个巨大的困难,当时说中日双方坐在一起,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形成了一个共同行动纲领,这个纲领指引了大概未来接近20年的发展,当时是2005年,这次双方有没有同样的这种动作或者一个共识的凝聚?

周锋:我们非常感谢2005年,中日双方领导头脑的碰撞,风暴背后是讨论,形成的共识,这对我们合资公司来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这笔财富的背后,我们每年都在重温行动纲领,我们把中方高管和日方高管合在一起,我们在强化、学习行动纲领的背后是合资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我们要提倡我们的创新,反对我们的呵责,提倡长期主义,反对苛责文化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力量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支撑着我们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基座。

我想在这个困难的时间段里面,这样一个行动纲领仍然发生着作用,最重要的地方不是文件上面的那些字,是我们的行为融入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的团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我们的领导、我们自己带队伍的这群领头人就是在不折不扣的践行。

有一个特别重大的变化点,我们的文化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守正创新的,文化还要再加上战略,在2023年的11月17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的时候,是在武汉召开了一次专门的发布会。在这个发布会上,中日双方的高管共同发布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DNA+的新启动计划,这次发布会特别形成了一个共识点,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所以在这个战略发布的背后,我们新的共识两个股东方给了我们新的授权,在中国、为中国,运用中国技术、中国资源、中国标准和中国速度,东风有限来进行主导,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力量,加上战略导向了以后,我们这样一个联合的舰队就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更加清晰的共识,应该也会形成更好的合力。

YAN:我觉得除了N7这款纯电车的开发,速度很快,还有一个是东风日产和华为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要全面引入他们的智能座舱合作,这个在合资企业里面算是首家,这个决策是什么时间做的?

周锋:是今年年初的时候做的。

YAN:当时我们第一次见的,那时候在谈吗?

周锋:已经在谈了,所以东风日产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身上还有哪些薄弱的环节,所以特别重要的是,当我们知道我们哪儿有不够的地方的时候,我们就要快速地去补它,去强化它,但这些事,我们也很希望让它跑一会儿,因为目前,这些工作都已经落地实施的进展中,我相信在明年的时间段,大家都能够看到我们新的成果出来。

YAN:你们跟华为的合作,比如它的智舱、智驾,它的智驾技术会不会有?

周锋:我们应该是一个全面的战略合作。

YAN:就是在智能化上面,它会成为你的战略合作伙伴,可以这么理解?

周锋:是的。

YAN:之前大家对华为是有很多的顾虑的,但是我觉得这个顾虑在今年好像做了一些释放,为什么?一是它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不做整车,二是因为问界的火爆,也对大家形成了一定的刺激,对于东风日产来说,过去的顾虑还会不会存在?怎么能够既用好华为,同时自己在智能化和电动化上面依然会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周锋:在整个智能化的逻辑里,跟华为的合作,应该是我们开放创新的第一步,我们认为整个技术领域,其实是没有什么边界的,对今天这样一个汽车工业来讲,它跟以前有一个共同点,汽车一直是工业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它强调的是集成、跨界的合作,所以汽车方方面面的技术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我想今天大家都在关注着华为,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它确实有它特别引以为傲的领先优势。

YAN:有独到的地方。

周锋: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需要排斥,只要是客户喜欢的,我们把这些客户需要的解决方案带给客户,来进行集成、来进行合作、来进行联合的创新。但是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是品牌的价值和品牌所服务客户的属性。我们客户需要的舒适,客户所需要的品质,客户所需要的安心等等这些领域里,并不是靠单一领域的技术去解决的,所以在整个车辆的设计、开发以及评测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整车厂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够简单的、轻易的被替代掉。我认为在这个话题里面,整车厂的价值更重要的将体现在围绕着客户需求的定义,以及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上面,我们还有很多的核心领域是需要自己去控制的和掌握的。

我想不管是华为也好,还是其他的科技公司,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里面,如何能够形成更好的We win,是我们一起去面向客户,一起去提供给客户超越他期待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共识,我们也很希望带着这样一些新的思路,把技术日产的DNA加上中国的元素,加上中国的场景,加上中国的速度。在这个话题里面,我觉得大家应该会有新的、更加不同的对开放、对创新的探索和解读。

YAN:我觉得您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好,您看那儿有一张图,宝马集团的齐普策,大概20天前他来北京,我对他做了一个面对面的采访,他其实观点跟您非常一致,他说一个企业,尤其是Global车企的灵魂或者核心,实际上是它的系统集成能力,甚至不是基于某一项单个的技术,所以大家担心跟华为合作,是不是会失去灵魂,这是一个。第二个,大家跟华为合作,能不能买到那个灵魂,你们内部有没有灵魂论,有没有讨论过?

周锋:我觉得灵魂是不能买卖的,你也买不到。

YAN:我也这么认为。

周锋:所以这个命题并不是一个需要来讨论灵魂是从哪来的问题,我认为灵魂是由内而外的,这是品牌的力量,这是企业的力量,这是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它生长出来的,能够跟客户连接的那种情感纽带,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的通过一项或者某项技术去进行割裂的。我想与其我们来讨论灵魂论的话题,不如我们来更好地去思考,应该干点为客户带来什么样新价值、新体验、新服务、更加创新的、引领这个市场发展趋势的新内容,我想只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客户好这个层面,这个企业就守住了他的灵魂的那条底线。

YAN:灵魂是一个活的东西,不是物化的东西,不是某项技术和某个供应商,实际上应该是你的人、你的组织、你的文化,它是可成长的。

周锋:您说得太对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举个例子,我比较喜欢看《亮剑》,如果在那样一个场景下面,我们比拼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武器,比拼的是一种精神,有这个精神、这种力量的背后的载体是这个人、是这支部队,我想放到企业里面就是我们的组织,就是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的软实力,我想,站在这个角度上面来讲,每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企业也应该要形成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将我们的核心软实力变得更强。

YAN:现在有了清晰的战略,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有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包括这种战略,这个对未来的发展会是至关重要的。其他车企会觉得接下来的动力路线,比如燃油、纯电、混动,未来可能还有氢等等更多种的新能源,关于未来这三种主要的技术路线,你们会怎么看?

周锋:从动力形态的角度出发,现在东风日产拥有包括纯燃油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或者增程的动力、还有纯电,在这几条路线上面来讲,我们都会进行布局,今天我们在1日的N7全球首发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讲了,其实我觉得我们在关注动力总成技术路线的背后,有一个深层次的逻辑,它是用户的使用场景,用户的使用场景会反向的把这个需求和供给之间结合几条技术路线的特点,进行更加明确的匹配,比方说我们在西北,可能一个村庄的距离是百公里,类似这样的地广人稀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地方中,我们如果去构建中间的充电网络,代价是比较高的,还有很多客户所在的地方是没有路的,或者是没有修很好的道路的,从这点出发,在原来的几十年的时间里面,依据我们整个加油站的这套系统和客户的使用习惯来讲,油车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既定的使用场景下的使用习惯,所以油车也并不简单地说完全的都会被全部的替代,我认为油车的市场在北部温度很寒冷的地方,在一些山区极限的地方。油车的使用场景和经济性其实也有它所需要的场景,当然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纯电每种动力形态最后贴近的都是场景背后的需求,但我想今天再补充说一点,就是动力总成的技术路线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一款车型成功的所有要素,我们应该要有一个底座加上与客户实时交互的、实时感受的智能解决方案。

原来我们谈上半场跟下半场,我们说的比较直接,说上半场我们就好好的搞动力路线,电动化就完了,下半场我们好好的来搞智能化,其实今天来看,油电同智也是一个话题,并不是说动力路线就能决定智能化路线,我想智能化路线跟所有我们的动力路线其实都是可以交融在一起的,客户所需要的很多的使用场景的背后,当两条技术路线进行了新的融合,能够给客户更加丰富选择的时候,我相信到那时应该会给整个汽车行业发展的过程带来更新的色彩。

因此, 今天百花齐放就是在整个中国这样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市场,地理空间比较大的区域里面,我们能够多元化的发展一个必要,再延伸一下,其实从中国走到海外,全球不同的地域,全球不同的客户场景的背后是对多种动力形态以及对智能化的需求,我相信新的组合、新的整体解决方案应该会有针对性地去适应的需要。

YAN:谈到合资公司,我们一直有一个观点,不能够否认合资公司这么多年对提高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这种水平的贡献,今天也是合资的40周年,它给我们带来的制造、观念、人才培养以及它这种水平溢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另外一个,尤其是近一两年,因为智能化,包括市场份额的急剧转变,我感觉合资公司又有一点信心不足,所以我觉得核心谈的是信心两个字,其实是很关键的,这个时候你们在内部怎么去鼓励你们团队的信心,包括高管团队的信心,中日双方股东的信心。

周锋:特别好的一个问题,它真实的在合资公司发展的过程中都出现过,我们前段时间跟团队内部在讲,有没有信心?很重要的一个起点在于如何来看待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

YAN:正视问题。

周锋:我们去问题它,信心就会不断地做加法,反之,如果我们不够实事求是,避重就轻,那信心就会越来越弱,今天,东风日产的团队在战略层面上面得到了巨大的支持,核心是两个股东方,东风和日产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2023年的合资公司用20年的时间里面形成的共识: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在整个大的共识的背后有一系列的授权,有一系列支撑速度变革、技术变革、运营变革、新能源转型,所有的这些决策动作都在提速,这就是解决我们当下有些缓慢、有些犹豫课题的一个具体的答案。

当然,除了战略问题以外,在真实的运营过程中,我们也在发生着快速的革新,就跟刚才您一开始提到的Glocal模式,我们把它理解为企业全新的操作系统,是一个企业运营的革新,它背后的核心要点仍然是我们不害怕问题,我们去解决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接下来考验我们的是行动力、执行力,而这又是我们的强项。

我想我们在传递信心和解决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困惑的背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还有一条,团结,我们中日双方的团结、高管们的团结、员工们的团结,我们形成一个团队一个声音一致行动,这个过程中,这是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的核心力量。因为有了这些内容,所以合资公司遇到的困难,我们认为是有阶段性的。真正让我们走出来的背后是我们理解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然后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明晰了,接下来来最重要的,就是争分夺秒的干,全力以赴的行动,我们就有希望。

YAN:所以我会觉得信心不仅是一种信念,它还是一种方法论,大家不仅仅是说心态上面的东西,大家鼓鼓劲就可以解决了,而是你要在不断的解决问题里面,不断地获得信心的增强。

周锋: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它应该是一个互相融合的。因为今天我们更多地是在探讨运营方法、工具层面的事,东风日产这家合资公司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就是党建。

这家合资公司从成立一开始就把党建、党组织纳入到了合资公司的章程里面,所以从一开始,我们的凝聚人心、团结队伍,我们的党员干部,我认为是可以多方可以合力的一个动作,所以也通过这样一种力量,把东风的传统,把党员的力量结合起来,我相信结合中国的特色,结合中国市场发展的需要,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里面,我们应该能够更好的服务好1600万过往的客户,更能服务好我们接下来的新能源的新客户。

YAN:在规模的保持上面,今年我不知道能到多少,未来你们在东风日产的规模保持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周锋:今天与其在讨论规模的题目,确实是一个有很大变化、有很大变数的事情,不如去关注整个企业运营的健康度,不一味的追求规模,我们需要在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和规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也是结合着我们转型过程中需要爬坡过坎的方面,我们会有一些动态的调整,这块的内容,现在也都还在研讨中,我相信应该也快了。我们明确完了以后,也会跟媒体朋友和客户来展开我们接下来所应该达成的具体的目标。

YAN:好的,今天我觉得跟周总聊的非常愉快,很多的问题,包括合资公司未来的一些方向性的问题,我觉得在东风日产身上,我们都看到了答案,看到了变化,看到了勇气,也看到了这种信念。刚才您提到了《亮剑》,我觉得在新能源转型的时代,东风日产敢于亮剑,合资公司其实也在纷纷亮剑。

周锋:对,我认为这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这也是我们在这个舞台上面应该呈现出来的应有的姿态,我们要比拼的不止是简单的价格,我们应该比拼的是谁对客户更好,谁更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坚定不移地为客户着想,想客户之所想,提供超越客户期待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的事情,也是我们不会放弃的事情。

YAN:好的,非常感谢周总,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的访谈就到这里,但是我们未来会有很多的交流机会,我们也会不断地关注东风日产的创新以及希望东风日产不断取得好的业绩。

周锋:谢谢,在这样一个沟通的环节里面,我们也希望能够更多的让大家了解我们的变化,能够更好地给我们提出更多的意见,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我们一起努力。谢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