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人驾驶汽车正逐步从科幻电影走进现实生活。车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无人驾驶”这一概念在多个场景中得以实践。然而,在享受智能出行带来的便捷时,网络和数据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车联网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以及16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超过3.2万公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5G网络、高速公路、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隐患也日益增多。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针对车联网服务平台的网络攻击次数高达805万次,同比增长25.5%。这些攻击不仅威胁到车辆的正常运行,更可能危及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在车联网环境中,车辆通过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来优化行驶路线、避免事故,但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也使得这些信息面临假冒攻击、重放攻击、修改攻击等多种安全威胁。天津大学无人驾驶汽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谢辉指出,恶意车辆接入网络后,可以发送虚假信息,误导周围车辆,从而引发交通混乱甚至事故。
除了网络安全风险,数据隐私泄露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不法分子可以通过蓝牙、网络等接口侵入车辆系统,盗取驾乘人员的面部表情、动作、声音数据以及车辆地理位置、车内及车外环境数据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不仅会对个人隐私造成严重侵害,还可能被用于不法活动。
面对车联网领域的多重安全挑战,受访专家表示,车联网的安全技术应处于关键且前置地位。然而,目前车联网领域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新场景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传统的网络安全模式风险防范能力不足,以及部分信息边界模糊权属不明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得到解决。
为了保障车联网的安全发展,业内人士建议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应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厘清责任链条。制定车联网领域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办法、重要数据识别等细则文件,确保智能网联汽车从产品开发到上路的全生命周期以及数据全流程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同时,将监管链条延伸至全产业链,构建全面覆盖硬件、软件、通信和数据等方面的综合性安全监管体系。
其次,应聚集行业力量,形成风险数据库,加速安全技术迭代。车联网领域需要构建协同的安全生态,打破过去封闭的技术研发体系。通过汇聚业内的经验数据,提升风险资源反馈度,为行业安全产品与攻防技术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和迭代演进的机会。
还应加速形成产学研合作等技术攻关机制,丰富人才供给。结合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开设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和数据安全相关学科专业和培训课程,设立安全实训基地,规模化培养高水平对口人才。同时,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也应将安全技术作为未来研发的重点,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最后,鼓励金融领域创新,持续赋能行业发展。积极引入外部风险保障体系,如加快推动保险等金融工具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试点工作。通过提供风险分散工具,加快铺开相关技术的应用场景,降低实践过程中的风险损害,为安全技术的发展成熟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