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智能出行领域的革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其中华为鸿蒙智行凭借其全产业链布局,与多家车企的深度合作,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从底层芯片到操作系统,再到丰富的应用生态,华为正携手合作伙伴,共同绘制智能出行的宏伟蓝图。
然而,在智能出行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车企却面临着严峻的信任危机。领克汽车,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品牌,近期因试驾车与实车配置不符的问题,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据车主们反映,领克07 EM-P在官方宣传中明确表示,其多个版本车型配备了内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该功能旨在减少夜间行车时,后方强光对驾驶员视线的干扰,从而提升行车安全性。然而,当车主们满怀期待地提车后,却发现这一功能被悄然“省略”了。这一行为不仅涉嫌虚假宣传,更对消费者的行车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面对车主们的强烈质疑,领克汽车方面回应称,由于供应链原因,对技术方案进行了切换,导致部分车型未能配备该功能。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得到车主们的认可,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不满和声讨。车主们认为,领克汽车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极大忽视。
事实上,领克汽车并非初次陷入“减配门”。早在几年前,就有车主指出领克01车型的钢材强度与官方宣传不符。当时,领克官方以车身结构示意标准不统一为由进行了解释,但并未得到车主们的广泛认可。如今,领克07 EM-P的“减配”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关注,领克的品牌口碑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
更令消费者感到愤怒的是,领克汽车在被指出问题后,竟然偷偷修改了用户手册。原本对用户解释内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为光感式逻辑的内容,被改为了集成式逻辑。这一行为无疑加剧了消费者对领克品牌的不信任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领克汽车在宣传资料和销售人员的承诺中明确表示车型配备了某项功能,但实际上并未兑现,这明显违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因此,领克汽车应当为其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领克试驾车与实车不符的事件,不仅是对领克品牌的挑战,更是对整个汽车行业的警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坚守诚信原则,确保产品宣传与实际质量相符。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