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
在AI领域的一次意外转折中,月之暗面公司在Kimi开放一周年之际,举行了一场媒体沟通会,却出人意料地发布了一款数学推理模型,并将其与OpenAI的o1系列、GPT-4o及Anthropic的Claude 3.5 Sonnet模型进行了测试分数对比。这一举动对于其他公司或许稀松平常,但对于一向以神秘低调、专注于拳头产品Kimi著称的月之暗面来说,却显得尤为不同。
Kimi在今年年初凭借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和宣传,迅速崭露头角,成为智能助手产品中的一颗新星。伴随着用户数的快速增长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加上创始人“90后清华校友技术天才创业者”的光环,以及阿里巴巴超过10亿美元的领投,Kimi概念股也一度火爆,将月之暗面推向了国产大模型领域的“顶流”位置。
然而,好景不长,月之暗面的口碑逐渐下滑,质疑声四起。从曾经的赞誉如潮,到如今被冠以“大模型营销咖”的称号,月之暗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用户们开始抱怨Kimi的产品效果,指出其存在“话题转换频繁”、“有时编造信息”、“资料整理粗糙”、“理解需求困难”、“幻觉和错误严重”以及“被指出错误后依然固执”等问题。多位用户表示,Kimi的使用体验越来越差,甚至有人怀疑这是为了迫使用户付费而采取的策略。
月之暗面的B面也逐渐浮出水面。在Kimi凭借“最长上下文输入长度”的特色迅速崛起后,竞争对手们纷纷跟进,推出类似功能,使得Kimi的领先优势逐渐缩小。同时,月之暗面在出海项目上的尝试也未能成功,情感陪伴类AI对话产品Ohai和AI生成视频工具Noisee均在今年早些时候被撤下。公司还陷入了与前资方之间的仲裁风波,以及创始人被传套现数千万美金的舆情风波。
国产大模型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从“四小龙”到“六小虎”的格局变化,反映了资本对于这一领域的热烈追捧。然而,资本的涌入并未能完全转化为市场上的实际竞争力。一些大模型创企虽然估值高昂,但在场景应用和数据积累方面却存在短板。月之暗面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也面临着人才流失、技术瓶颈、产品同质化和财务压力等多重困境。
在人才方面,大模型创企成为了AI 1.0时代创业者的避风港,但也成为了新的围城。骨干人才的频繁出走,使得这些公司不得不面对团队扩张和人才保留的挑战。在技术方面,Scaling Law的碰壁让AI聊天产品的智力提升陷入了瓶颈,如何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模型性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产品方面,AI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如何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了大模型创企们共同面临的难题。在财务方面,高昂的训练、推理和获客成本使得这些公司不得不寻求更加高效的商业模式。
面对这些困境,月之暗面选择了聚焦和缩减业务,将重心放在Kimi产品和品牌上,致力于提升模型的思考推理能力。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月之暗面能否成功突围,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