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年来,业界频繁探讨一个话题:“外资汽车品牌,尤其是德系巨头,在中国市场是否还能重拾昔日辉煌?”然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明朗。
曾经,德系汽车品牌,特别是大众集团,被业界寄予厚望,认为能在电动化转型中一马当先。但现实却事与愿违,在中国本土品牌借电动化东风强势崛起的背景下,德系车企的颓势愈发明显。如今,为了维系市场份额,它们不得不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
盖世汽车根据数据整理发现,2019年是德系品牌在华销量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它们稳坐市场第一梯队,无论是大众市场还是豪华车领域,都有着亮眼的表现。大众集团销量从2014年的368万辆增长到2019年的423万辆,旗下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常年占据销量榜前两名。为满足产销需求,大众中国在华布局了16家整车工厂,年产能超过540万辆。
豪华车市场方面,奥迪、奔驰、宝马三大品牌曾一度占据九成市场份额,即使在凯迪拉克、沃尔沃等品牌入局后,依然把控着七成以上的市场。
然而,新能源浪潮的到来,给过度依赖传统燃油车的合资品牌带来了严峻挑战。最新数据显示,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已连续数月突破50%,今年前十月累计销量达832.7万辆,同比增长39.8%。而传统燃油车销量则降至950.8万辆,同比下滑10.6%。
作为合资阵营的领头羊,大众中国首当其冲。自2020年起,其在华销量持续下滑,去年已跌至323万辆,较巅峰期缩水百万辆。今年前三季度更是同比下滑26%至205.6万辆,整体销量被比亚迪(274万辆)反超。豪华车市场同样风起云涌,特斯拉的强势崛起,以及理想、蔚来等造车新势力的加入,使得BBA三大豪华品牌销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5.4%攀升至如今的23%,传统豪华车市场格局已悄然改写。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特斯拉、问界、极氪等新能源品牌占据主导,BBA则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宝马在电动化转型上较为成功,但今年前9月在华新能源销量也仅为7.6万辆,占总比的15%,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面对新能源市场的崛起,德系品牌在华市场份额持续承压。今年1-10月累计销量为323.6万辆,同比下滑9%。按当前双位数的月度降幅预测,今年整体销量或将跌至历史新低,较巅峰期缩水超百万辆。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是德系等合资品牌份额流失的主要原因。
尽管德系品牌是率先向电动智能化转型的合资阵营,但其早期的“油改电”策略难以与特斯拉和本土品牌的纯电布局相抗衡。即便后续推出全新电动产品,但高昂的售价和不具优势的智能化配置,让它们错失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最佳机会,品牌号召力也逐渐减弱。
目前,德系品牌虽然占据合资电动车市场九成份额,但在整体新能源市场中份额不足一成。反观特斯拉与中国本土品牌,已瓜分新能源市场超八成份额。在大众市场领域,比亚迪的崛起对大众中国构成了巨大威胁。2019年,大众集团以423万辆的销量占据中国市场16%的份额,而比亚迪当时销量仅有50万辆,市场份额约2%。然而,短短三年内,比亚迪实现了从50万辆到300万辆的跨越式增长。
相比之下,大众集团受制于德国总部决策,市场反应迟缓。其ID.系列产品上市之初未能在价格与产品力上建立优势,导致电动化转型步履维艰。虽然电动汽车产销在持续爬坡,但体量和增速难以弥补燃油车市场的损失。今年,大众集团市场份额已跌破10%,而比亚迪则跃升至12.7%,五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
各细分市场格局已然改写。比亚迪旗下汉、秦PLUS、宋PLUS,特斯拉Model Y,以及问界M7、M9等新能源车型,已登顶紧凑型轿车/SUV、中型SUV以及中大型轿车/SUV、大型SUV等各细分市场销量榜首,挤压了德系传统优势车型的生存空间。豪华市场同样竞争激烈,特斯拉自国产车型大规模投放以来,销量持续攀升,不仅冲击了凯迪拉克等二线豪华品牌,也让BBA承压。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德系车企正调整对中国市场的预期。大众集团高管坦言旗下电动车在华“目前无法保持领先地位”。集团CEO奥利弗·布鲁姆今年4月表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维持10%以上市场份额已属“非常可观”。然而,现实是大众集团在华维持10%份额目标都面临挑战,只能寄望2025年后CEA架构产品能够提振其新能源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