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年来,业界频繁探讨一个话题:“外资汽车品牌,尤其是德系巨头,是否还能在中国市场重现昔日辉煌?”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明朗。
曾经,德系品牌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特别是大众集团,凭借强大的市场影响力,稳坐销量榜首多年。大众中国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携手,在国内建立了16家整车工厂,年产能超过540万辆,成为市场中的佼佼者。在豪华车领域,奥迪、奔驰、宝马更是所向披靡,一度占据市场九成份额。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给这一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2024年前十月销量已达832.7万辆,同比增长39.8%,而传统燃油车销量却同比下滑10.6%。面对这一趋势,德系品牌显得力不从心,其过度依赖传统燃油车的战略,在新能源浪潮中显得格格不入。
大众中国首当其冲,自2020年起销量持续下滑,去年已跌破400万辆大关,今年前三季度更是同比下滑26%,被本土品牌比亚迪超越。在豪华车市场,特斯拉的强势崛起,以及理想、蔚来等造车新势力的异军突起,让BBA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BBA前三季度销量合计仅为150万辆,同比降幅超双位数。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19年的5.4%攀升至如今的23%,传统豪华车市场格局被彻底改写。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特斯拉、问界、极氪等品牌占据主导地位,BBA则显得力不从心。即便宝马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新能源销量占比仍然较低,提升空间巨大。
在大众市场,比亚迪的崛起对大众中国构成了巨大威胁。比亚迪仅用三年时间,就从50万辆的年销量增长到300万辆,成为市场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相比之下,大众集团受制于德国总部决策,市场反应迟缓,电动化转型步履维艰。虽然推出了ID.系列电动车,但高昂的售价和不具优势的智能化配置,让其错失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先机。
如今,德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跌破20%,昔日辉煌不再。新能源市场的崛起,是德系等合资品牌份额流失的主要原因。插混产品凭借高性价比、无续航焦虑及亲民的价格,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燃油乘用车销量则不断下滑。
尽管德系品牌是率先向电动智能化转型的合资阵营,但其早期的“油改电”策略难以应对特斯拉和本土品牌的纯电布局。即便后续推出全新电动产品,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德系虽然占据合资电动车市场九成份额,但在整体新能源市场中份额不足一成。
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品牌已瓜分新能源市场超八成份额,各细分市场格局已然改写。比亚迪旗下汉、秦PLUS、宋PLUS等车型,以及特斯拉Model Y、问界M7、M9等车型,在各细分市场销量榜上名列前茅,挤压了德系传统优势车型的生存空间。
面对这一困境,德系品牌正在调整对中国市场的预期。大众集团高管坦言旗下电动车在华“目前无法保持领先地位”,并认为能维持10%以上市场份额已属不易。然而,受限于电动化转型步伐缓慢,大众集团在华维持10%份额的目标都面临挑战。
在豪华车市场,BBA也在加速转型节奏,但更多是为了跟上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步伐,避免掉队。业内人士认为,德系品牌若想在中国市场重现辉煌,难度极大。最好的结果,或许就是能与中国品牌齐头并进,这已是留在中国市场最理想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