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由企业家钟睒睒引发的关于互联网平台的讨论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掀起波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场风波中,抖音平台上的反应尤为激烈,张一鸣作为抖音创始人,在自家平台上遭受了不少批评。
多家主流媒体在抖音上发布的相关内容,无论是转发、评论还是点赞数量,都远超微博、快手和视频号等平台。部分媒体甚至使用了“垃圾平台”作为封面标题,格外引人注目。
这一现象形成了一种回旋镖式的逻辑:虽然钟睒睒指责张一鸣纵容抖音攻击他,但在反击张一鸣的舆论场里,抖音同样是主要的讨论平台,而张一鸣本人在抖音上也难逃批评。即便在平台规则严格限制内容传播的情况下,相关数据依然未受明显遏制。
值得注意的是,抖音在钟睒睒事件上的表现并非特例。此前,网红主播辛巴怒怼张一鸣的直播片段也在抖音上广泛传播,不少视频点赞量破万。
张一鸣是否回应这一事件,是他的个人选择。但即便是在他创建的平台上,他也难以逃脱公众的审视。钟睒睒在这场风波中获得了不少支持,而这些支持主要来自于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然而,这些平台所使用的算法,也正是钟睒睒曾指责为作恶的工具。
当钟睒睒还是短视频的旁观者时,他遭受了许多由算法推荐的负面评论。但当他开始主动利用短视频平台时,算法也把他的愤怒传播到了更广泛的受众中。算法的本质是代码,没有主观意志,它之所以表现得像“墙头草”,是因为其运作原理是推动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政策监管、技术创新和平台治理是改善算法的有效途径。在AI时代,更有技巧地掌握算法是中国科技行业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钟睒睒在媒体会上炮轰了多个对象,但张一鸣成为了最热门的讨论话题,这证明了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被评价。
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媒体的中立性依赖于多元化的观念供给。多家媒体共同竞争,有助于形成整体意义上的中立观点。无论是此前对钟睒睒和农夫山泉的攻击,还是这次对张一鸣的批评,都覆盖到了主流的内容平台,体现了公共性。
尽管有人担心抖音会成为单向控制的平台,但客观事实是,抖音在短视频市场的份额正在受到其他平台的挑战。快手的日活用户人均访问时长已与抖音相近,微信的视频号也在迅速崛起。微博和B站等平台也在对抖音上的某些言论进行批判和讨论。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钟睒睒提出的问题值得重视,但更重要的是找到真正值得改善的方案。仇恨和压迫的蔓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交流和沟通,才能找到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