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跨国车企在华利润暴跌,千万产能冗余如何破局?

   时间:2024-11-26 12:18:5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年均约1500亿元人民币的利润池正遭受严重侵蚀。这一严峻形势由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在一次线上会议中揭示。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极具竞争力的电动车产品,成功实现了对燃油车的替代,并在市场上实现了反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首次突破70%大关,同时新能源车型在零售端的渗透率也再度超过50%。电动汽车已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主流车型,其普及范围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而是逐步向低线城市扩展。

不同跨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时间存在差异。韩系品牌自2016年达到巅峰后便开始走下坡路;日系品牌的增长势头则持续到2020年;而一向坚韧的德系品牌,也在今年迎来了销量的转折点。受制于销量增长停滞与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市场陷入了销量与利润双降的尴尬境地。巩旻在接受采访时预测,由于春节假期临近,2025年的汽车市场价格战或将比以往更早爆发。

瑞银的报告显示,在2014至2022年间,全球汽车制造商及其在华合资企业年均净利润约为1500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去年比亚迪、长城、吉利和理想汽车净利润总和的三分之一。然而,由于本土竞争的加剧以及汽车技术向电气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这部分利润已难以继续维持。据巩旻透露,根据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跨国汽车公司2023年在中国市场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32%,2024年上半年更是同比下跌了44%。

同时,瑞银估算显示,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拥有约1000万辆的冗余产能需要消化。从2020年至2024年,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产能利用率从73%下降至56%。面对产能过剩的困境,部分汽车企业选择削减燃油车产能或向海外市场出口以寻求解决之道,但瑞银认为,大规模出口不仅可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而且跨国汽车制造商的海外全资子公司业务还可能受到合资公司的挤压。

巩旻指出,全球汽车制造商需要重新审视中国市场,将重点放在高端或利基市场上。过去,跨国汽车公司试图通过低端市场扩张份额的策略并未取得成效,反而稀释了利润。与此同时,中国在电气化和智能化产业链上具备成本优势,跨国汽车公司可以借助中国的智能化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在美国、加拿大等贸易保护主义市场,这些市场是中国本土品牌难以进入的,却可能为跨国汽车公司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然而,简单避开中国市场并不意味着能够避免与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在东盟、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等全球市场,中国汽车制造商依然可以通过直接出口和本地生产占据重要市场份额。而对于那些中国企业难以进入的贸易保护主义市场,失去中国销量支持的跨国汽车制造商可能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部分合资汽车品牌已经改变了对电动化转型的迟缓态度,从直接引入外方技术和车型实现本地化生产,转向利用中国技术和产业链来反哺海外市场。

但巩旻认为,这些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推出的电动车型并不一定会取得成功。一方面,经过技术转移后,车型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从消费者心理出发,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中国本土品牌,而非由合资品牌中方团队主导的车型。过去,合资汽车品牌因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推崇和本土化生产后的可负担性而受到追捧。然而,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认知,部分消费者甚至认为合资品牌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落后。

瑞银预测,全球汽车制造商和依赖合资品牌发展的国有汽车企业将丢失的市场份额,将转移到自主品牌、新势力企业和跨界科技企业手中。中国品牌份额的进一步增加,将推动市场走向整合。目前,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汽车制造商占全球汽车产销量的20%,占全球电动汽车产销量的六成,但仅占全球汽车制造商总市值的10%。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瑞银对投资中国汽车品牌持乐观态度。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