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民张静(化名)回忆起两个月前的一次网约车经历,仍心有余悸。当时,她乘坐的新能源网约车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竟然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后睡着了。
事情发生在今年9月底,张静乘坐网约车返回老家。途中,她发现驾驶员启动了一个她并不熟悉的功能——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不久后,她惊讶地发现驾驶员竟然在座位上睡着了,而车辆正以每小时四五十千米的速度在道路上行驶。周围车流穿梭,这让她感到极度不安,直到前车减速,车载雷达发出警报,驾驶员才被惊醒。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车辆配备了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然而,部分驾驶员却将其误认为是自动驾驶,并过度依赖这一功能,从而忽视了作为驾驶员的基本职责,给行车安全带来了隐患。
对此,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是交通技术现代化的产物,但在技术尚未完善、相关标准尚未制定的背景下,必须加快道路交通运输法律规范的修改,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张静的经历并非个例。上海市民胡女士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她在乘坐网约车前往南京的途中,发现驾驶员在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后睡着了。尽管天色已晚且下着雨,胡女士也不敢大声吵醒驾驶员,只能轻轻将其摇醒。
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也有不少驾驶员分享自己在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时的视频。在这些视频中,部分驾驶员因为过度依赖智能辅助驾驶模式而睡着了。这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担忧:智能辅助驾驶模式的安全性真的可靠吗?如果出现意外情况,智能辅助驾驶模式能否及时反应?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表示,虽然新能源汽车的驾驶员可以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但绝不能放弃作为驾驶人的法定责任。自动驾驶功能的使用必须遵循安全第一、有序推进的原则,在自动驾驶技术还不够成熟时,其使用应受到限制。
专家还指出,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也要区分为营运车辆和非营运车辆,并分别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非营运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使用条件相对宽松,而营运车辆的监管则要更加严格。同时,自动驾驶汽车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在指定区域内进行,并满足国家对自动驾驶汽车应用场景以及运输经营者、运输车辆、人员配备等方面的条件要求。
在实际使用中,不少新能源汽车驾驶员也反映,他们在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时遇到过各种故障问题。例如,重庆市民邓文博在驾驶过程中,就曾遇到过智能辅助驾驶模式突然失灵的情况。他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未能及时识别前方的大货车,险些酿成事故。
同样,在北京工作的周文也遭遇了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失控的情况。她在行驶过程中,车辆突然失控,尽管她多次踩下刹车,但车辆并未减速,最终撞上了道路中央护栏。事故发生后,车辆受损严重,周文联系车企要求提供相关数据以查明事故原因,但车企却拒绝提供。
面对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可能带来的风险,专家建议,应加强自动驾驶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桥梁、电力设施和信号设备等,以降低事故发生的频次和损害程度。同时,还需要加快道路交通运输法律规范的修改,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和普及提供法律保障。
在责任分担方面,专家指出,如果自动驾驶软件故障导致事故,汽车制造商、技术服务提供商等可能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如果驾驶员在使用和操作自动驾驶软件上存在过错或失误,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其在事故中的过错大小,以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比例。
对于新能源汽车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发生交通事故涉及的保险理赔问题,专家也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面对智能驾驶所呈现的新特点,保险公司需要采取更为智能的手段措施来制定更符合人性、也更适应科技进步的保险费率和理赔政策。
虽然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为驾驶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使用这一功能时,驾驶员必须保持警惕,并随时做好接管汽车的准备。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和普及提供有力的法律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