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医药并购风起云涌,药企如何在这场资本盛宴中破局重生?

   时间:2024-11-26 14:11:14 来源:ITBEAR作者:钛媒体APP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显著增多,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据统计,仅在2024年10月,就有33家上市公司宣布成立产业或并购基金,其中医疗板块占据了7家。央企和国资也在积极行动,成立了多个并购基金,如总规模达到30亿的亦庄康桥医疗健康并购基金,以及中西部首只医药并购基金——成都蓉创先导股权投资基金。

这一系列并购活动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推动。9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并购六条”,与今年早些时候的“国九条”相呼应,明确表达了对并购市场的大力支持,旨在促进产业链间的整合与优化。在此背景下,可以预见的是,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活动将继续升温,并购基金的设立也将迎来爆发期。

图显示了2024年以来我国医药领域部分并购交易的情况,揭示了该领域并购活动的频繁与活跃。事实上,医药行业的并购整合早已悄然进行。今年以来,医药企业整合重组的数量激增,诞生了多笔具有历史意义的交易,如“首例H收A”、“港交所十年内最大医疗并购”等。市场还流传着多起并购传闻,如传奇生物据传收到超百亿美元的并购邀约,赛诺菲也被指正在讨论天价收购中国biotech标的。

这股并购潮的涌现,并非无因之果。从被并购方(卖方)的角度来看,受资本寒冬和IPO渠道收紧的影响,医药行业正在寻求更多元化的退出路径。并购重组因其有效性,逐渐被行业广泛认可为当前最佳的退出通道。某资深人士指出,尽管IPO仍然是利益最大化的退出方式,但随着资本市场和行业复杂性的增加,不少医药企业已难以再上市,加之LP层面的压力,被并购成为了必选项。

另一方面,并购方(买方)则希望通过并购来扩张市场份额或补全自身业务短板,以实现更大的产业布局。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即便是大药企也面临着生存压力,如专利悬崖、研发效率和市场拓展的竞争等。以武田入股亚盛为例,通过并购,武田不仅获得了能够接棒即将专利到期的产品的奥雷巴替尼,还能够在未来与诺华的明星产品抗衡。

图展示了近五个半年度中国企业并购市场交易量的情况,反映了并购市场的活跃程度。医药行业自身的更新和迭代也是当前并购潮的主要原因。历史的经验表明,当经济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叠加重大技术革命和资本市场关键制度革新,将引发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当下的医药领域正处于这一变革节点,并购成为快速实现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实用性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并购潮并非中国医药行业首次经历。早在2000年前后和2018年前后,医药行业就曾经历过两次并购潮。与前两次相比,这一次并购的本质仍然是增长,但已出现诸多变化。从被并购方的角度来看,标的已从中成药、仿制药等逐渐转变为创新药,并以干净优质的小市值医药企业为主。并购方则越来越多地包括跨国药企(MNC),它们正在疯狂扫货中国创新药资产。

图展示了2021-2023年MNC在中国区营收及占比的变化情况,反映了MNC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对于MNC来说,当前是低价购入中国优质Biotech的最佳时机。受IPO缩紧、资本寒冬等影响,国内大部分Biotech都面临着一定的现金流压力,对并购的需求强烈。因此,为了促成交易,它们在价格上往往愿意做出妥协。

当前并购潮还涌现出了“借壳上市”、“借船出海”和“Newco”等创新概念。以“借壳上市”为例,港股18A首个反向收购案——嘉和生物和亿腾医药的合并,就是国内头部CSO企业亿腾医药借嘉和生物的壳实现上市的例子。而“借船出海”则是指国内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出海,如和黄医药借助于武田的市场经验和拓展渠道,使其创新药产品呋喹替尼在海外市场大卖。

图展示了近十年最失败的6起百亿级医药并购案例,提醒人们并购并非总能带来成功。事实上,并购作为一种交易方式,存在一定的失败率。这主要是因为前期尽调不完善、对行业变化及管线推进的预判不足等原因。由于我国医药领域的并购环境整体并不成熟,部分药企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资本运作能力较弱,因此在并购交易中常处于被动地位。

最后,当前并购热潮下,“病急乱投医”的现象也值得关注。受资本收紧和投资谨慎的影响,不少医药企业的并购需求强烈,容易造成盲目交易。一旦出现问题,不仅无法解决眼前困境,反而可能使企业陷入更深的困境。因此,在并购爆发期,保持理性、在最合适的时候坚定出手显得尤为重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