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车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无人驾驶汽车正逐渐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生活。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经建立了多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车联网先导区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开放了超过三万公里的测试道路。
然而,在这一片繁荣景象背后,车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针对车联网服务平台的网络攻击次数达到了惊人的805万次,同比增长了25.5%。这些攻击不仅威胁到车辆的网络安全,更可能危及到乘客的生命安全。
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挑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在车联网环境中,车辆之间通过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来优化行驶路线和避免事故。然而,这种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也使得传输的信息面临着假冒攻击、重放攻击、修改攻击和签名伪造等多种安全威胁。例如,恶意车辆可以发送虚假的紧急消息,误导周围车辆的行驶,从而制造交通混乱甚至交通事故。
除了网络安全风险,数据及隐私泄露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不法分子可以通过蓝牙、网络或其他接口侵入车辆系统,控制组件并盗取数据。从驾乘人员的个人信息到车辆的位置和环境数据,一旦泄露,都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给个人隐私带来严重威胁。
面对这些挑战,受访专家指出,车联网的安全技术应该处于关键且前置地位。与传统网络安全“亡羊补牢”的技术定位不同,车联网的安全技术需要更加主动和前置。首先,需要研究新场景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解决自动驾驶或高级辅助驾驶功能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其次,固有的网络安全模式风险防范能力不足,需要构建更加有效的防御体系。最后,部分信息边界模糊权属不明,需要在法律上进行明确界定,确保数据处理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车联网的安全保障,产业界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厘清责任链条。制定车联网领域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办法、重要数据识别等细则文件,确保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发、测试、上路等全生命周期以及数据全流程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其次,聚集行业力量,形成风险数据库,加速安全技术迭代。构建协同的安全生态,开展安全漏洞库的行业共建,提升风险资源反馈度。再次,加速形成产学研合作等技术攻关机制,丰富人才供给。开设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和数据安全相关学科专业和培训课程,设立安全实训基地,培养高水平对口人才。最后,鼓励金融领域创新,持续赋能行业发展。加快推动保险等金融工具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试点工作,为安全技术的发展成熟提供有力支撑。
车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出行带来了无限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只有加强顶层设计、聚集行业力量、加速技术攻关和丰富人才供给,才能确保车联网的安全发展,为乘客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