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在新能源车辆中的广泛应用,部分驾驶员开始对其产生过度依赖,甚至错误地将智能辅助驾驶等同于无人驾驶,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对道路安全的深切关注。
据相关媒体报道,有乘客在乘坐网约车时遭遇惊险一幕:驾驶员在启用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后竟然放心大胆地睡去,直到前方车辆减速,车载雷达发出紧急警报,才将驾驶员从沉睡中唤醒。更令人震惊的是,一段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短视频显示,一名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竟然裹着被子呼呼大睡,这种行为无疑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极端漠视。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驾驶员的驾驶负担,但它绝非无人驾驶的代名词。目前,无人驾驶车辆仍处于试验阶段,并未面向广大消费者市场开放销售。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自动驾驶技术被细分为L0至L5六个级别,其中L0、L1、L2级均被归类为辅助驾驶系统,而市场上销售的车辆所提供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大多处于L2级水平。
L2级辅助驾驶的一个典型功能是自适应巡航,该功能允许车辆在无需驾驶员踩油门和刹车的情况下保持行驶。然而,驾驶员仍需手握方向盘,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事实上,许多自适应巡航车辆在面对复杂路况时,会出现车道偏离、车距判断失误等问题,若不及时进行人工干预,极易引发事故。
部分车企在宣传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时,存在夸大其词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的认知。一些企业模糊地提及“L4级自动驾驶”,却未明确说明这一级别仅适用于特定区域;还有的企业强调驾驶时“无接管”,但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即使车辆智能驾驶功能再先进,驾驶员的双手也不能离开方向盘。
面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确保道路安全。驾驶员应准确理解车辆性能,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车企则应依法开展营销活动,并在车辆功能设计上进一步完善,防止驾驶员产生误解,从而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同时,技术监测手段也需与时俱进,以应对驾驶员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当行为。
不久前,知名测评博主“懂车帝”对包括问界M9、小米SU7、蔚来ES6在内的9款主流新能源车进行了智能驾驶测试。测试发现,部分车企在驾驶员监测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过于依赖方向盘转动检测和手握力检测,导致一些用户能够轻松用方向盘套骗过系统,使监测系统形同虚设。
为了确保道路安全,一方面,驾驶员应提升自我认识,明确自身法律责任,时刻握紧方向盘;另一方面,车企也需在技术层面加强监管,实现“强提示、硬监控”,用科技手段守护安全底线。从测评结果来看,部分车企在应对驾驶员“睡眠驾驶”时表现不佳,有的车辆几乎没有任何干预措施,有的仅在仪表盘上显示文字提示;而有的车企则做得相对较好,能够在驾驶员闭眼一定时间后进行反复的文字、语音提醒,并在必要时逐渐减速、停车、打开双闪,甚至自动拨打救援电话。
智能辅助驾驶并非无人驾驶,车企在宣传时应明确告知消费者这一点,避免产生误解。同时,车企也需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确保驾驶员无法钻空子,包括防止用方向盘套骗过系统等行为。在当前无人驾驶技术尚未成熟的背景下,产业政策应更加审慎,车企应坚守安全底线,驾驶员更应时刻保持警惕,共同维护道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