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内的热门话题,被视为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路径之一。这一趋势吸引了包括华为、腾讯、美团在内的众多中国科技巨头的关注。
近期,华为在深圳宣布其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动运营,旨在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国际前沿发展。会上,华为与16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涵盖科技企业如乐聚机器人、拓斯达、兆威机电等,共同致力于一站式产品技术交易服务,推动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升级。
华为的这一举措标志着其正式涉足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此同时,美团战投等机构近期向智能人形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投资近10亿元;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星动纪元”也宣布完成3亿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和联想创投等。腾讯则通过其旗下的腾讯Robotics X机器人实验室打造具身智能产品。软银投资的优艾智合与西安交通大学宣布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尽管国内科技龙头们纷纷发力具身智能,但市场上也存在不少质疑声音。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激烈竞争引发了泡沫的担忧。然而,优艾智合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张朝辉认为,具身智能本身并不存在泡沫,但将其简单理解为人形机器人可能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他表示,具身智能将使机器人能够在不同场景中进行针对性操作,具有更高的效率和适应性。
具身智能的概念源自对智能的重新定义。1991年,现代机器人之父罗德尼·布鲁克斯在《没有表征的智能》一文中提出,智能行为可以直接从自主机器与其环境的简单物理交互中产生,而不依赖于预先设定的复杂算法。这一理论推动了以“行为主义智能”为基础的研究,并影响了后续自主移动机器人和实时处理系统的设计。
随着生成式AI的爆发,特别是ChatGPT的出现,人形机器人获得了更强的智力水平。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表示,AI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即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将具身智能比作“长了身体的智能”,认为它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潜在价值反应迅速。今年前11个月,大量资金涌入这一赛道,投融资总量超过50件,总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例如,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公司在一年内获得美团、商汤等机构7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以及港投公司的天使+轮次投资;由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创立的智元机器人也完成了多轮融资,估值达到70亿元。
然而,尽管市场火热,基于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却不如预期。一些客户反映,所谓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仍需人类辅助,行动迟缓,效率低下。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席宁表示,当前的仿人形机器人更像是实验设备,而非产品,其技术远未达到实际应用需求的程度。
业内专家指出,即便机器人市场表面火热,但大多数仍处于“Demo”阶段,能真正落地商用的非常少。人形机器人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并广泛应用,还需要解决性价比、稳定性和适应复杂环境能力等问题。据估计,距离理想中的大规模生产、广泛应用阶段还需5至20年分阶段过渡。未来能持续发展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可能不到10家,初创公司的生存将面临困难。
尽管如此,具身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兼CTO边旭表示,目前具身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智能系统的进步,而非机电系统的通用化。利用AI、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软件技术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也是解决替人机器人的发展路径之一。华为与多家企业的合作签约也彰显了科技领军企业对具身智能领域的重视和战略布局。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具身智能机器人有望迎来蓬勃发展。据预测,到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全球市场规模则将达173亿美元。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拓展,具身智能领域将展现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