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中国城市合作的新典范时,南京与合肥的“双城记”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两座城市,虽常被外界视为竞争对手,实则已在悄然间转变为紧密的合作伙伴。近日,双方正式签署了《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深度合作迈入新阶段。
作为全国距离最近的省会城市,南京与合肥的联动发展并非新鲜事。早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与住建部联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要推动南京、合肥等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此后,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两地协同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尽管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一体化规划早已有之,但双方更多关注的是腹地竞争,而非深度合作。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的汪启慧在其研究中指出,与上海都市圈相比,宁合都市圈的实力相对较弱,且两市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各自都市圈内部的辐射带动力尚显不足。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过去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综合优势较为明显,但随着合肥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崛起,双方的合作动力显著增强。他认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已从过去的竞争为主转向合作为主,南京与合肥的“抱团”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在《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南京与合肥将建立工信部门常态化会商机制,持续开展产业融合对接活动。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双方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两市将开展广泛的产业协作交流,以实现互补发展。活动现场,近4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了供需对接,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今年前三季度,合肥规上工业增速领跑全国26座万亿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正式跻身第一梯队。而南京同样在这一赛道上持续发力,已聚集超过50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两市的产业链合作不仅为双方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南京北站枢纽工程的正式施工也为宁合双城之间的交通便捷性提供了有力支撑。该工程将成为“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交汇点,进一步缩短南京与合肥的时空距离。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间通勤将更加便捷,为双圈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然而,汪启慧的研究也指出,尽管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在一体化发展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互动性较弱、协同发展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等问题。因此,双方需进一步树立一体化理念,以核心城市与交集区域为中心发展轴,逐步实现区域一体化。
曾刚认为,南京与合肥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双方在关键技术领域形成全国重要的研发中心、应用中心,还能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他强调,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大融合阶段,与邻近地区的合作已成为一种自然选择。南京与合肥的“双城记”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
在未来,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南京与合肥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