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车行业的价格战硝烟再起,各大主机厂纷纷采取行动,试图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上游供应商。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一系列举措可能会对汽车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
早在比亚迪宣布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消息引发市场广泛讨论后,又有新的动向浮出水面。11月27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独家渠道获取了一份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上汽大通)致供应商的信函。该信函显示,上汽大通于25日正式向其供应商发出邀请,共同参与一项旨在控制成本的大型项目。上汽大通在信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汽车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新车的大量上市使得市场供需失衡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价格战因此难以平息。上汽大通呼吁供应商通过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出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目标降本同样为10%。
上汽大通在信中详细阐述了其期望供应商在多个方面给予支持的具体措施。这包括材料成本优化,即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原材料采购方案或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材料使用量;生产工艺改进,鼓励供应商提出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浪费的建议;VAVE(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实施,即协同设计并主动对零部件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物流与仓储优化,共同优化物流配送系统以降低包装和物流成本;以及建立更为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成本节约措施。
针对上汽大通的这一举措,中国证券报记者于11月27日向上汽集团相关人士进行了核实,并询问上汽集团其他子公司是否有类似的降本要求以及如何应对2025年潜在的价格战。然而,截至发稿时,记者尚未收到回复。
比亚迪方面,其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消息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回应称,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并表示这是基于规模化大量采购而提出的降价目标,并非强制要求,双方可以协商推进。然而,这一举措却引发了部分供应商的不满和抗议。有供应商在回信中表示,比亚迪的做法不仅违背商业伦理,还在无底线地透支国内供应商的生存能力,并呼吁比亚迪应推动供应链良性发展,共建公平、可持续的合作环境。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市场份额和价格之争的白热化,预计到2025年或2026年,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将逐渐清晰。然而,在当前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价格战难以平息。汽车主机厂为了保持竞争力,纷纷采取降本措施,并将压力传导给上游供应商。这导致供应商不得不采取削减人力成本、降低用料标准等措施来应对成本压力。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甚至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乱象,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据调研了解,汽车价格战下,整车厂通过多种途径向上游供应链转移降价压力。除了要求供应商提供降本方案外,还缩短供应商比价周期、延长付款周期、以低价劣质供应商替换稳定供应商、向供应链企业摊派购车指标等。这些举措使得供应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和挑战。
以比亚迪为例,长三角一名汽车供应商人士透露,比亚迪同一零配件往往交给多个供应商进行比价,原本的比价周期为一年或半年,现在已缩短至三个月一次。价格较高的供应商将直接出局。在应收账款方面,部分供应商也面临着账期延长和信用政策收紧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供应商的资金周转和运营效率,也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构成了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