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动汽车行业内某品牌因被指涉嫌“锁电”而引发广泛关注。尽管具体品牌名称因法律原因不便透露,但这一现象无疑触及了众多电动车车主的敏感神经,被视为对用户权益的严重忽视。
不少电动车车主反映,新车购买时,车辆的续航里程与厂家宣传的数据基本吻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特别是在车辆经过OTA(空中升级)后,续航里程出现了明显下降。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广泛存在于部分品牌车型中。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厂家采取了“锁电”措施。所谓“锁电”,即厂家通过软件程序,限制了一部分电池容量的输出。例如,一款标称100度电的电池,原本可支持600公里的续航里程,若厂家通过程序再“锁”住10度电,那么实际可用的电量就减少了,续航里程自然也会相应缩短。
对于“锁电”的原因,厂家普遍的解释是为了提升电池和整车的安全性,防止因过度放电而引发自燃风险。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完全说服消费者。有观点认为,部分厂家之所以采取“锁电”措施,实际上是因为采购的电池性能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续航和充放电功率等参数。相比之下,采用宁德时代、弗迪电池等知名品牌电池的电动车,则很少出现“锁电”情况。
“锁电”行为之所以被视为“损招”,是因为它给了消费者不切实际的期待。厂家在宣传续航里程时,往往基于未“锁电”状态下的数据,消费者根据这些数据规划用车场景,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用车体验,还可能引发信任危机。
“锁电”还会导致电池的放电功率和充电功率下降,进一步限制了车辆的性能。这也是部分厂家强调“锁电”是为了提升安全性的原因之一。然而,从根本上来说,这反映出厂家在热管理技术和电池防自燃能力方面的不足。因此,当消费者发现自己的电动车在OTA后续航里程明显减少时,不妨先考虑是否遭遇了“锁电”行为,而非盲目归咎于自己的驾驶习惯或车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