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地的汽车产业版图上,一场激烈的竞争正在上演。作为这场战役的核心,郑州航空港区的比亚迪工厂正以惊人的速度生产着新款比亚迪宋L DM-i车型。自今年7月上市以来,这款车型首周的销量便突破了万辆大关,生产线上的繁忙景象成为了这里最真实的写照。每50秒下线一台新能源车,每3秒下线一支动力电池电芯,这样的生产效率令人叹为观止。
比亚迪并非孤军奋战,上汽集团同样在河南这片热土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位于郑州经开区的上汽郑州产业基地,高效节能发动机二期项目厂房内,平均75秒就能下线一台GS62H高效节能发动机。这款发动机被广泛应用于新车型荣威D7上,为上汽在河南的布局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汽乘用车郑州分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河南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得郑州成为了上汽集团在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数据基地和出口基地。
河南,这个曾经在传统汽车产业中并不显眼的中原省份,如今却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星”。今年上半年,河南新能源汽车整车的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了24.7万辆和24.6万辆,同比增长了369.6%和364.4%,远超全国平均增速。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经占到了河南汽车整车总产销量的46%以上,这一成绩令人瞩目。
河南的崛起并非偶然。早在2023年,河南就将新能源汽车纳入了重点培育的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条重点产业链之中。由省长亲自担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长,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工作推进专班,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同年9月,河南又印发了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200万辆,产量规模进入全国前三,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台阶。
在郑州市,市长何雄在中国(郑州)新能源汽车生态伙伴大会上宣布了郑州的新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150万辆。这一目标对于刚刚突破30万辆产量的郑州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为了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河南在零部件配套上也下了大功夫。郑州正在构建“郑开汽车产业带”,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郑州汽车的本地配套率已经提升到40%,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到60%以上,部分重点车型的本地配套率甚至将达到80%。河南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配套设备、物联网的完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除了整车制造和零部件配套,河南还在动力电池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河南大力招商引资,打通了“材料—电池—整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宁德时代在洛阳打造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如今已经成为宁德时代全球十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河南还形成了“郑洛焦新”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带,并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为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轻量化成为了关键因素之一。河南作为能源原材料大省,正在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铝基新材料是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方向之一,河南已经打通了“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铝基新材料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河南还在镁基新材料上持续发力,鹤壁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镁精深加工基地。
在消费端,河南同样不遗余力地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通过大力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建设高速公路超级充电桩等措施,河南有效解决了车主的“充电焦虑”。同时,河南还在打造汽车文化IP、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以及提高新能源汽车出口便捷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于新能源汽车等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优势,河南的GDP在今年上半年重回全国第五。郑州更是一扫过去的“疲态”,2023年GDP突破1.36万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在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和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这场汽车产业的中原逐鹿,河南无疑已经占据了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