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特斯拉再次成为了焦点。尽管众多新兴品牌通过低价高配的策略试图撼动特斯拉的市场地位,但从消费者的购车偏好来看,安全性、质量、使用成本、充电便利性及售后服务仍是首要考量,配置、外观和舒适性则相对次要。
近期,懂车帝对30款热门车型的碰撞测试结果显示,特斯拉以优异表现夺得榜首,印证了“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这一理念。特斯拉的“毛坯”风格,在安全性这一关键维度上,展现了其真正的豪华本色。其他品牌与特斯拉的技能树,显然不在同一层面上。
特斯拉的降价举措,并非外界压力所致,而是出于自身销量目标的考量。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特斯拉累计交付量为129.4万辆,若要达成181万辆的年度目标,第四季度的交付量需达到前所未有的51.6万辆。然而,与9月Model Y销量达到4.82万辆的辉煌相比,10月其销量下滑了1.2万辆,并罕见地从榜首跌至第四位,前三名均被比亚迪车型占据,这一变化使得特斯拉的降价行为更显微妙。
特斯拉的价格战,与其他车企截然不同。它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成本定价策略,灵活调整价格。今年以来,特斯拉已多次降价或提供优惠,但又能适时涨价,如Model Y在今年4月全系涨价5000元。据统计,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进行了5轮涨价,累计涨幅约2.3万元。这种价格调整能力,主要得益于特斯拉在供应链管理和技术进步上的优势。
特斯拉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零部件,并公开了986项专利,其电驱系统成本已降至初代Model S的一半。相比之下,国内新兴品牌的价格战往往缺乏回旋余地,一旦降价便难以恢复原价,甚至不得不拉上供应商一起降价,导致供应链压力巨大。比亚迪曾要求供应商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此举虽被澄清为非强制要求,但仍引发广泛争议。
特斯拉的良性循环与比亚迪的登顶形成了鲜明对比。特斯拉虽然销量暂时下滑,但其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依然强劲。而比亚迪的供应商则面临巨大压力,甚至陷入“要么卷死,要么饿死”的困境。特斯拉对供应商的付款周期也较短,不到100天,远低于比亚迪的250天以上。
特斯拉的降价策略,不仅对其他新兴品牌构成了压力,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有网友表示,特斯拉的“五年免息”优惠政策,让月薪三千的消费者也能开上特斯拉。虽然这一说法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特斯拉的降价确实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如今,Model Y的起售价已降至23.99万元,逼近智己LS6、小米SU7等热门车型。这对于仍处于销量承压困境中的新兴品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许多新兴品牌与特斯拉相比,唯一的优势就是价格。如果连这一优势都失去,它们的日子将更加艰难。
雷军曾坦言,特斯拉值得学习,其电耗表现优于许多国内品牌。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推出售价低于3万美元的入门级车型,并预计销量将同比增长20%至30%。面对特斯拉的强劲势头,新兴品牌真的觉得自己赢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