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行业内的价格战预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热点。瑞银投资银行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在最近的一次媒体分享会上预测,2025年1月或将迎来新一轮车企价格战。巩旻指出,相关补贴政策将提前释放市场需求,而在车企积极扩大产能的背景下,价格战或将持续较长时间。
这一预测似乎很快得到了市场的响应。就在巩旻发表观点的次日,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向供应商发出了一封关于降本优化的建议信。信中提到,随着新车的大量上市,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预计难以在短期内改善,价格战难以平息。因此,上汽大通希望与供应商共同参与到成本控制项目中,目标降本10%。
上汽大通在信中提出了多项供应链优化措施,包括材料成本优化、生产工艺改进、价值分析和价值工程(VAVE)实施、物流与仓储优化以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具体措施如鼓励供应商通过更具竞争力的采购方案或技术创新减少材料使用,支持提高效率、减少浪费的工艺优化建议,以及协同设计零部件成本优化等。
与此同时,比亚迪也被曝出向供应商提出了降价10%的要求。一封据称由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乘用车首席运营官何志奇签发的邮件在网络上流传,邮件中表示,为增强比亚迪乘用车竞争力,要求供应商所供货品降价10%。尽管比亚迪方面回应称这是基于规模化大量采购的降价目标,并非强制要求,但供应商对此表达了强烈不满。
汽车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整车厂纷纷将降价压力转嫁给上游供应链。除了要求供应商提供降本方案外,整车厂还可能缩短供应商比价周期、延长付款周期,甚至以低价劣质供应商替换稳定供应商。这些做法导致供应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部分供应商不得不采取控制人力成本、降低用料标准等措施来应对。
然而,这些应对措施可能会对汽车质量和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一些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掺杂回料。同时,一些整车厂在质检和验收环节也可能放松标准,最终导致汽车整车质量和安全受到影响。
面对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市场份额和价格之争日益激烈的现状,预计汽车市场企业竞争格局将在未来几年逐步明朗。不过,摩根士丹利认为,与往年相比,全行业范围内的大规模价格战可能性并不大,而更可能集中在主力车型或新车型上市时通过增配减价策略推行。